■ 李宏/文
多年未赶集了,一赶就是个大集。 在朋友济的引导下,我们一同来到他的家乡桑镇。这是一个约有四千人的大镇子,半月有一次集。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等物品一应俱全,抬眼低眉处,方的圆的都是锅盔,桌子凳子都是木头,东街西街都是集市……到处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驻足于一个手工竹制品摊位前,大大小小编制精美的竹筛、竹篮、竹笼、竹耙等,青青的、淡淡的,泛着竹香。竹笼还是非常熟悉、憨憨的老样子。小时候,家住平房,有个偌大的后院,父亲买了一只奶山羊,供全家六口喝奶养身体。放羊和割草的任务自然落在俺哥俩肩上。特别是秋末,下午放学后常挎着竹笼去郊外割草,为山羊储备过冬粮草,这也是与大自然最为亲近的时候。一两年下来,知道了哪些草羊爱吃,哪些草手划伤后可止血,哪些草是中药可卖钱。看到一个小巧玲珑的竹筛,爱不释手。立即花10元买下来,不为别的,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它散发出的浓浓的生活气息。旁边一位赶集的老大爷看到我们采风取景,非常配合地摆POSE,还非要骑上他的老摩托照相,显摆他硬朗的身子骨。一问老人家已81岁高龄,照完相非常开心地骑车走了。 弹弓是一定要玩的,只是拿到手上没有一丁点感觉,样子也不如当年自制得好。那时的自己在小朋友圈可称得上弹弓王,每发都是八九不离十,遇到较量总是第一。最高记录是六发接连击中六个知了,这项记录估计小伙伴们还未能打破。弹弓玩到一定阶段,根本不用瞄,要的就是一出手的感觉,当然也残害了麻雀等不少生灵。后来闭门思过,心中愧疚,决心痛改前非,更加热爱自然。因为,我们已经长大,对自然、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 说到锅盔,在关中实在太普遍,咸阳著名的有武功锅盔、乾州锅盔、长武锅盔等,都是圆型。而桑镇的锅盔呈方型,这还是第一次遇到。锅盔原本是古代行军打仗或出门备用的干粮,不易坏、耐贮存。方锅盔可能如集装箱般便于垒叠和装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当地人喜食方锅盔没有细细探究,也许与骨子里热情豪爽、耿直率真的个性有一定的关系。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圆,是生活、是圆融、是通融、是协调。方,是工作、是规矩、是原则、是纪律。工作上,我们始终坚持对事讲原则,对人讲感情。人生在世,就是生活在这方、圆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和临界值。桑镇方锅盔,弥补圆的不足,让我们领略到世界的多彩。 其实,这次赶集,是缘自济在《杨屾先生和我的村庄》一文中,描写的清代关中著名农学家、教育家杨屾及其家乡桑镇。文中对土地的情感和认知,尤其一句“土地已俨然成为自己的生命和信仰”深深地触动了我。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也不断地向前追赶超越,但内心对土地、对自然的感情却愈来愈深,渴望一方净土。因为,这是我们的根脉所在。 当日,天公作美,少了雾霾,阳光温暖。先于明经洞参拜了杨屾先生。明经洞前房后窑,坐北面南,位于高台之下。登台南眺,看得见秦岭,望得见渭水,实乃关中富庶之地。两百多年过去了,先生当年倡导种植的桑麻已完全被辣椒和大蒜取代,但他耕桑养畜的大农业思想传承至今。镇名源于此,就连今天这个集也是杨先生当年所设。 镇子周边,麦苗青青,蒜苗已半尺许,极养眼。有农家正给蒜苗施肥,到来年4月就会收获新鲜的蒜苔和大蒜,可谓一举两得。济的表兄送我们辣椒和红薯,因施有机肥、不打药,红薯表面虽有虫子咬过的痕迹,但貌不惊人味惊人,蒸熟入口,甜软绵香,真是好久未尝到的天然味道,非市场上那些干净漂亮的红薯可比。辣椒面遇热油,即芳香四溢,满口生津,都属绿色食品。 说到集,开办更早的可能是西向30余公里外,正在进行的武功镇河滩会,号称中国最古老的货货贸易集市,都是根据农耕生产的季节特点,于农闲或农忙前进行。关中有民谚:八百里秦川熙熙攘攘,一碗燃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放在这儿,极为生动形象。 这趟集收获颇多,意犹未尽。它就像关中人喜食的一道油泼辣子,那么辣,又那么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