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舟/文
每回东北,不论到哪个地方,只要当地有二人转,都要看一场。为此,曾有玩高雅的朋友哂笑我“老屯”。 “老屯”就“老屯”吧,看戏这事儿,爱看啥就看啥,都是给自己看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 前两天小住沈阳,附近就是南风大剧院,演的就是二人转。正好,就近就便就兴趣,买了一张印得红彤彤的门票,兴致勃勃入场。 看立体电影进门要领个眼镜,在这儿看二人转,进门要在门口的一个大桶里抓一个手拍(当然拿不拿随意)。五颜六色带把儿的手型,拿在手里摇一摇,“嘎巴嘎巴”地响,看戏时用来代替鼓掌。 看戏,一个地方一个风格,一个剧种一个范儿。据说人家老外看歌剧,都要西装革履的,当多大个事儿尊贵着。在这看二人转,您基本随便,穿大裤衩、小背心、趿拉双拖鞋的都有,看上去倒也旁若无人、安之若素。当然这类观众也不是很多。不过身边一个找座的女观众,倒是猛得很,走错了排,一个蹁腿就跨过一排,如跨栏运动员一般。 终于,在满场手拍“嘎巴嘎巴……”的交响中,戏开场了! 刷刷刷,先是台上激光和音乐大作,猛炫出一行闪烁大字:“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是最流行的广告语,流传相当久远。二人转草创至今,大约已有300年的历史了,好家伙,年头一点也不输京剧。 接下来,一对一对的二人转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逞绝技要鼓掌。说是二人转,其实现在的二人转,绝对是“阳盛阴衰”,不像过去那样俩人一起出场,平分秋色。现在是男的先出场,淋漓尽致表现差不多了,才来一句“请出我的搭档……” 要掌声,堪称现代二人转的绝活,估计是世界之最。包括明要、暗示要、忽悠着要、呐喊着要,逗着乐要,真是五花八门、五光十色,成为演出火辣劲爆的一景。 最有意思的是,观众绝对是这一景的主力演员,他们高举手拍挥舞摇曳,那个热烈、那个齐整、那个有节奏、那个训练有素,很是个功夫哎!甚至成为演出的情节转折和高潮推进。这种喝彩和京剧的不一样,京剧的要好是“水到渠成”式的,二人转是既要“水到渠成”的自发喝彩,也要众人拾柴的捧场喝彩。要的就是那个火爆气氛。 二人转根在民间文化,是以东北大秧歌为底子,吸取河北莲花养分,集舞蹈、身段、走场而成,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一大特色。过去的二人转,唱蛮重要,所以称呼二人转演员,一般都是“唱二人转”的。现在唱这事基本退化了,一场就听到几分钟的二人转小帽(一种短小精悍的民歌小调,过去二人转正戏前面的“加演”),更多的是唱流行歌曲,且多为模仿秀。有人对这样的二人转很赞,也有人很不爽,说这不是二人转,是四不像了。还有人把这视为传统二人转走向衰落的标志之一。 二人转的唱腔,受东北大鼓、单弦、河北梆子影响很大,曲调细腻,讲究韵律;唱词诙谐,唱腔优美。有感染力,有生活气息,很多老百姓都会唱,随口就能来上一段。 可现在二人转的唱,为何严重退化了? 想想,大概主要还是观众的欣赏点变了、欣赏口味变了。戏剧这玩意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得跟着观众走。虽然引领或导向也有用,但多大用不好说。不唱了怎么样?观众多寡和青黄衔接是个试金石。现在看二人转的观众以中青群体为主,小孩子也不少。这情景让我眼前浮出一幅画面:一次在前排看京剧,蓦然回首,惊见满堂老年“银发与沧桑齐飞,恋旧共陶醉一色”。真是堪忧! 其实,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有一个人一台戏的“单出头”, 有二人转的“双玩艺”,有群唱、坐唱或群舞的“群活儿”,有类似小品的“拉场戏”。现在这些玩意儿,都水乳交融整在一块堆了,连乐队拉胡琴、弹琴的,都不断出来插科打诨,能不热闹火爆嘛! 难怪戏剧家吴祖光说:二人转是“一网打尽”的艺术,不封闭自己,不断“化它为我”;相声表演艺术家李文华也说:二人转二人转,好像一块大海绵,什么都可以往里吸收。 多元是当今时代特色,多元才能多彩,多彩才能赢得观众多多。这一点京剧倒是应该有所借鉴。其实当年京剧的繁盛,不也是吸取多元的结果吗? 二人转的火辣劲爆,还来自每个演员都身怀绝技,都是硬功夫。记得当年小沈阳和二丫的唱功,被央视导演大加点赞,说这才叫功夫,不像有的歌星一会儿感冒了,一会儿嗓子不舒服,人家二人转演员啥时唱啥时有!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现场看一看。要感受东北二人转那个火辣辣的劲儿,那种火辣辣的情,那股劲爆爆的风,坐在电视前绝对不可能,必须到剧场里。必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