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和水/文
“有一有二才有三”,这是母亲经常跟我讲的一句话。 记得母亲第一次对我讲这句话,是在我小学入学后的第三天。那天上午上第一节课时,我突然想起关在牛栏边上的一只八哥已有两天没喂它东西了。一下课,我就跑回家准备给八哥喂食。可是,八哥不知去哪儿了,我四处寻找,没有去学校,一直到天黑也没有找到八哥。 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不知谁告诉母亲我逃学的事,一进家门,母亲就把我揪到墙边让我站着,说:“今天去哪了?为什么没去上学?” 母亲反对我喂养鸟,认为很浪费粮食,所以我不敢告诉母亲养八哥的事,就撒了谎:“老师讲的课我听不懂!”接着我又强调:“不知道老师上课说什么。” 母亲听了,训我,说了以后不许逃课,听不懂,就得认真学习之类的话。并且,重复对我说了三四遍“有一有二才有三”。 母亲讲的“有一有二才有三”这句话,我并不知道什么意思。也许母亲讲这句话不流利,甚至有点结巴,还很滑稽,当时我不经意地把这句话牢牢地记住了。只是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明白母亲所讲的这句话的意思。 后来,我在学校学会了数数,一次上算术课,我举手请教老师“有一有二才有三”这句话的意思。结果,被老师误解,以为我故意在课堂上捣乱,不尊敬老师,拿这个简单问题为难老师。老师就恶狠狠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说:“一、二,当然,接下去就是三,老师教你们数数,学了半天,一二三还没数出来。”课堂上同学们哄然大笑。老师一气之下,罚我在黑板边,面向同学站了整整三节课。 我也曾经很认真地问过母亲:“‘有一有二才有三’究竟是什么意思?”母亲也没能很好地解释清楚,甚至说起来还颠三倒四的。最后,用“有一有二就是到三”搪塞我。 母亲没有上过一天的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那时生产队出工记工分签字,不是父亲,就是我代替母亲签字。邻居也经常用“一字还以为牛栏栓”来笑话母亲。每次我拿回成绩单,母亲都会要求我给她看,看不懂,一边拿着成绩单,一边叫我把成绩单上的成绩念给她听,“算术100分、语文100……”母亲就会露出从未有过的幸福的笑容。 那时,我甚至也认为母亲是文盲,所以说不出什么深奥的道理,只能用“一二三”之类简单的语言来教育我。 后来,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多,以及母亲反复对我说“有一有二才有三”这句话,渐渐地,明白了母亲讲这句话的含义。 母亲认为,做任何一件事,只要你认真去做,经过一次、两次之后,你就会懂得做,最后才会成功。也就是说,没有经过一次二次的实际行动,怎么一下子就会呢。 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后,我开始喜欢上了这句话,做事都遵循着母亲说的这句话,而且收效明显。 读了一年级,都以好成绩升了二年级、三年级……小学毕业了,以优异成绩升了初中、到了高中,考上了中专。那个时候,村里读到高中毕业的凤毛麟角还没有人升到中专、大学之类的,我是村里第一个考上中专的。 稍微长大些,犁田、耙田、育秧、插秧、割稻等农活;洗衣、做饭等家务事,样样都会。七八岁时,父母亲下田干农活,我个头矮,就在灶台前放张椅子,爬上椅子,站在椅子上煮饭,父母一回家就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当然,第一次煮饭时,都把饭煮焦得跟木炭似的,那时母亲并没有责怪我,还是那句话:有一有二才有三。 工作了,母亲的这句话,让我敢于接受、积极尝试新工作,并且,上手都很快。记得刚接触统计行政执法工作,不是法律专业毕业的我,不懂执法,也不敢执法。但如何能“有三”,我苦读统计法律知识,跟随老同事勤奋学习执法技巧,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统计行政执法法律程序,总结出了查处统计行政违法案件的技巧。不但查处了第一件、第二件、第三件……还查出了好几件有影响的案件。 母亲不但用这句话教育我,而且,她自己也把这句话作为做事的“法宝”。也就是母亲这个“法宝”,改变了我家一穷二白的面貌。父亲六岁时就成了孤儿,替别人放牛糊口。母亲嫁给父亲时,没有房子,新房是借的,父亲原答应母亲家人结婚后的第二年要给母亲家300斤的稻谷,当作结婚礼金。听外婆说,因家里穷,外公也不忍心,这300斤谷子也就不了了之。 就是在这样家境下,母亲节约着一分一厘,坚持着能节约下一分二分,才会有一十二十,乃至一百二百的信念。最终建起了自己的房子,并有了积蓄。记得有一个晚上,母亲最小的弟弟要买货车,钱不够,向我们家借。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看见母亲打开一个用花布料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厚厚的三叠钱。当时,我看呆了,这么多钱!在我幼小的心里,就赞叹母亲“有一有二才有三”的“法宝”魅力。 很感激母亲把这个“法宝”传授给我,总是能让我看到“有三”的希望。三年前,一次逛福州三坊七巷,偶然在一个文具店门口看见一位老者拿着毛笔蘸着水在水写布上挥毫,好漂亮的字!那时,我买下了一套,开始练习写毛笔字,殊不知写毛笔字远没有我想象的简单,光把横写平、竖拉直就得苦练好长一段时间,刚开始,写得和小学生字一样歪歪扭扭,而且学起来很枯燥无味,几次都想放弃。幸好有母亲的“法宝”,坚持一点、一横地写,一个字、二个字地写,经过三四年的努力,2015年参加省直机关书画比赛就获了奖。 2015年7月,领导交给我一个新工作,叫我担任中国信息报社通讯员。9月上旬,我参加中国信息报社全国工作会议暨新闻宣传业务培训会,期间,向报社统计部隗有田主任请教。 “隗主任,我接手报社通讯员工作才一个多月,可写稿的任务不轻啊,我从未做过这一方面工作,怎么办?” 隗主任说:“不着急,回去认真看看《中国信息报》统计导刊上的文章,学着写几次稿,上手了,以后写起来就容易了。” 去年10月份,单位要在《中国信息报》“调查月刊”栏目推出“福建专号”,报社派记者团到福建采访。为了完成通讯员稿件任务,我在陪同邓艳青记者到漳州采访时,请邓记者指导我如何采访,如何写文章。 邓老师鼓励我:“小姚,要有信心,你只要采访一次二次,以后就会做得很棒。” 隗主任、邓老师说的不正是母亲常念叨的:“有一有二才有三”吗。 第一次采访、第一次写稿,就那么一两千字的文章花了我整整一个多月时间才完稿。 有第一篇文章《土楼依“势”绽奇葩》。 很快,就有了第二次采访、第二次写稿、第二篇文章《榕树底下好乘凉》。 有母亲的“法宝”,一定会有“第三篇”。 “有一有二才有三!”有母亲的法宝,更加自信地走在前行的道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