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舟\文
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点不假。没事去看看戏,从戏中品味人生,感悟世道,浓缩而深刻。 最近,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看了北京京剧院的原创现代京剧《裘盛戎》。对裘盛戎,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熟悉,但听他唱戏看他唱戏长大的几代人,大多都是他的“粉丝”。裘盛戎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40多年的舞台生涯,锤炼出韵味无穷、醇厚苍劲的裘派艺术,形成了京剧舞台“十净九裘”的繁盛景象。 今年有幸看了“裘韵流芳·戎耀百年”纪念裘盛戎诞辰一百周年全国巡演天津站演出,今又一睹现代京剧《裘盛戎》的风采,颇感“生旦净末丑全都在演自己”,说得何其哲理! 《裘盛戎》这部剧,截取裘盛戎晚年艺术生涯的最后时光,展现了“为戏而生、为戏而死”的人生境界。全剧围绕《杜鹃山》创排的一波三折,讲述了裘盛戎倾尽心血于主角乌豆,但却从演A角到演C角,直至最后被换下的故事。这是裘盛戎可歌可泣的艺术人生,也是他坎坷辉煌的心路历程,其中的不舍、不甘、不弃,荡气回肠,令人动容。 据说,剧中扮演裘盛戎的著名裘派花脸孟广禄,排练时多次潸然泪下,“既想到师爷的遭遇,所受的苦,也想到自己学戏的不容易”。 一位老戏迷感慨:“裘先生经历的磨难岁月,老戏迷历历在目,看《裘盛戎》太亲切了,太感动了,无限的怀念、感慨,这戏是对裘先生最好的纪念。” 戏剧小舞台,社会大世界。从传统京剧可见艺术化的历史和历史化的艺术,从现代京剧可见离我们不远的时代风雨和感触风雨中的我们。《裘盛戎》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戏迷告诉裘盛戎,为看两场裘先生在《海港》里唱高志扬的戏,排队一夜把好多场《海港》的剧票全买下来,不是裘先生出场扭头就走。小小细节,背后是当时那个荒唐的年代和年代的荒唐。所有传统戏统统被赶下舞台,八亿人只看八个戏,往事不堪回首。还有裘先生喝茶的细节,从一块八一两喝到一块五一两,可见生活每况愈下,但裘先生从茶的味道联想唱戏的韵味,说唱戏就要讲究味儿,戏迷听的也是味儿,买不起好茶了,仍要把裘派的味儿唱给戏迷。再有裘先生爱踢球,从踢球说唱戏,他说“功夫在临门一脚”。说得何等好!何止唱戏,干什么事,说一千道一万,没有劲爆的“临门一脚”,一切都是白搭。当然不同的事有不同的“临门一脚”,只是说功夫到不到家,努力得够不够,出水才见两腿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曲终人散,思绪不已。想这样好的戏,应该有更多的人来看一看,不仅仅是戏迷们,应该有更多的年轻人。记得一年轻戏迷曾这样跟我说:“流行歌曲更多的是告诉我们,少男少女要这样爱那样爱,爱要爱得死去活来,爱要爱得潇潇洒洒。唱一阵很投入很好玩,但很快就淡了。爱上京剧感觉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那青年没说,我也没问。不同经历的人,不同年龄段的人,同样的爱好也会有不同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唱要唱得自由,想要想得开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