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在乡下买菜做饭照顾老人,成为第一要务。一日上午,步行到镇上的农贸市场买菜,正好是镇上赶集的日子,乡下人将自家收获的水果和各种蔬菜,纷纷拿到集市上叫卖。在这样的季节里,最能展现金秋收获的硕果。 买完带着露珠的豆角,又来到卖茄子的一个摊位。问好价钱,蹲下挑选。一边挑选,一边问卖茄子的大爷:“大爷,是院子里种的吗?”老人听我说着当地的方言,笑呵呵告诉我:“你就放心买吧,一点化肥都没使。这是给在城里的二闺女留的,可昨晚来电话说,节日不回来了,一家三口旅游去了。家里就剩下我们老两口,吃不过来就卖点呗。”挑好茄子,让老人过了称,正准备起身掏钱时,身旁的一位少妇,与卖枣的大妈吵了起来。 “你要五块钱二斤,我都没有跟你还价,不就是一把枣吗,你至于吗?”少妇怨气很大。 “怎么不至于呀,我少你分量了吗?”大妈不甘示弱。 “自家产的东西,你就这么在乎几个枣吗?就没见过这样卖东西的!” 大妈一听又来气了:“买就买,不买就走,我也没有坑你分量!” 听到这儿,我大概搞明白了,估计是大妈一上称,二斤多了,便从袋子中抓出一把,然后再称,正好够量。可少妇感觉不好,心里就来气了,于是就和大妈理论了起来。 于是,我赶紧起身相劝:“大妈,自家产的,家里吃不了,出来卖点,不在乎多给几个,和气生财!”大妈听后也没说啥,顺手抓了一把枣,放进了塑料袋里。 我又侧身对少妇说:“老人都经历过苦日子,你也别在意,不缺分量就行了,这不又给你抓了一把吗,就别生气了。”少妇没说啥,掏出5元钱递给大妈,拎起塑料袋离开了。 晚上坐在热呼呼的土炕沿上,看电视连续剧《马向阳下乡记》,想起少妇买枣的故事,联想到对与错的话题。 站在大妈的角度,不能说大妈有错,因为明码标价,也不缺斤少两;站在少妇的角度,也不能说少妇有错,因为这样的买卖,大妈也不该“两两计较”。但细细思量,大妈和少妇都不该这么较真。 由此想到,在人生旅途中行走的我们,有些事情,是不能触碰底线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是非曲直,一定会有一个标准来约束每个人的言行,这是保证社会在正常轨道内运行的基本法则,来不得半丝半缕的偏颇,否则社会就会变得无序。比如航天飞机上的每一个螺丝钉,规定必须要拧五扣,如果只拧四扣,也许航天飞机的整体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隐患就会丛生。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有些事情,在不违背原则、不危害社会、不伤别人利益的大前提下,就没有必要过分较真了。如果只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总以为自己的坚持是对的,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自以为没错,如果固执下去,越是坚持,对也许会变成错;如果能照顾别人的感受,发生矛盾时退让一步,也会化干戈为玉帛,和谐由此生成,怨气由此消散。 生活中的人情世故,怎么处理没有标准答案,处理起来也无法用简单的对或错来评判。如果固执,越是坚持,破解的难度反而越大;如果看淡,退一步海阔天空,破解的难度反而变小。对与错之间,其实只有一步之遥,怎样把握,只有因事制宜,看各自的心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