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壮美 肃穆辽远 ■ 刘振虎/文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今天,从盛唐“诗画一境”,到北宋李成等大家横空出世,到南宋“残山剩水”“诗情画意”,到元代“形在神下”,清代“四王”归宗,再到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时代,成就又一高峰。从宋初始分为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北方山水画派产生于五代北宋间,宗师为关仝、李成、范宽,开创了独特的构图形式,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其特点为表现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突兀巨壑,用硬性的“钉头皴”“雨点皴”“条子皴”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张学聪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体悟、对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传承,创造出一种独具自家风范、独具现代意味的山水画新风,成为北方山水画派代表性画家。 张学聪写的是北方大山的气韵。其作品气势磅礴,充满了阳刚正气。它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是审美理想与大山精神的融合。 张学聪努力游离于物象之外,让万象在旁,画笔在心,丘壑在侧,画意在中。他创造出了细密而不拘谨、繁缛而不琐碎、高贵而不纤巧、大气而不塞涩的北方山水画派艺术风格。张学聪的山水画以质朴劲健的笔触与雄浑厚重的色调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张学聪通过细微观察,依托北方山水独有的色彩,经过独特的色彩组合,折析出了北方山水的氤氲紫气的陆离、晨曦雾霭的飘逸,涂抹出灵动闪烁的天佐之色。张学聪着力于传统经典图式和现代构成方式的融合,挣脱了传统经典图式的程式化樊篱,建构起了更加贴近当代审美情怀的写意山水画新图式。他将山峦触及到画面的顶端,再以远山或烟云充塞有限的空白,构成了开阔、深远、极目天外的宏大景观。 张学聪作品笔墨浑厚华滋,线条朴拙旷达,放笔直取,直抒胸臆,堪称大写意画风在当代山水画领域的典范之作。张学聪既坚守传统文脉,又敏感于时代精神。其作品大大彰显民族和时代精神,把中国精神推向时代前沿。张学聪醉心于具体的山脊、大坡的描绘,追求平凡中的厚重与伟大,在充满张力的笔墨之下,依然贯通着历史的血脉,书写着我们民族的命运与沧桑。张学聪的作品内含浓郁的诗兴、诗味、诗风、诗境。他常常化景物为情思,物我相融相化,以至情至性陈酿了山水画诗化的意境,并在山水画心灵化、诗意化方面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美学经验。同时他的作品以化心象为哲思的方法,创意、造境,重铸江山,再造自然,表现北方山水的开阔、天地的奇观、宇宙的精神,从而表达出原生之美、雄奇之美、博大之美、天籁之美、悲壮之美、崇高之美,使欣赏者心灵为之震撼,为之鼓舞,为之超越,为之升华,为之净化。 张学聪深入气象万千的大山中,通过写生来了解掌握山石树木的生存状态和形体结构,从而提炼、升华出自己独有的笔墨程式。他的构图极为饱满充实,往往是黑压压的深山大壑布满了整个画面,惊心动魄、气势逼人。皴法粗细结合,厚重多变,节制有度,虽层层积墨而结构空间分明,较好地表现出山石的体面组合乃至因岁月风雨侵蚀而产生的裂痕于缝隙,从而传达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他在坚守笔墨本位的同时,引鉴西方构成,使山水形态具有某种装饰意味和适度的变形,在笔墨语言中掺入肌理效果,以达到更为苍茫浑厚的视觉冲击力。在他笔下,苍山如海,山由石质构成,但在特定光照之下,又宛若海涛万顷。那由想象力而雕琢出的物象,亦真亦幻,给人们的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造性的乐趣。他用沉缓有力、方正峥嵘的线条勾勒出画面大的框架和富于装饰意味的造型,再积染出丰富复杂、层次鲜明的墨色,并施以单纯淡雅的彩色,营造出沉静、肃穆、辽远、神秘的苍茫境界。他强化了书写性线条的骨力作用,其作品中山岳轮廓多以粗犷凝练的线条勾勒,或浓或淡,或枯或润,看似平板,实则平实朴厚。线条的排列匠心独运,将山川的连绵起伏和生生律动的自然气象定格于画面。他在山水画创作中,充分利用想象、幻象的神秘创造力,假借彼物之势、之气、之态,传此物之神、之形、之情,从而使此物更丰富、更生动、更富幻想力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