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市怀柔区统计局农经科科长刘华 □ 本报记者 何建红 通讯员 车智远/文
她是镇村领导眼里的好所长,是怀柔区村级统计站建设征途上的探路者,更是怀柔区普查业务前线的指挥官。16载光阴情系农村统计,她就是北京市怀柔区统计局农经科科长刘华。刘华2007年8月任北京市怀柔区北房统计所负责人,2010年12月调任区统计局农经科科长。 披荆斩棘 勇做村级建站的探路者 北房镇是怀柔区的农业大镇,刘华曾用3年的光阴在这里谱写了一段基层好所长的佳话。基于业绩突出,刘华于2010年被调回农经科。自此,她更加深刻地品尝到了农村统计的苦乐酸甜。 针对基层一线从事农村统计工作大多都是年轻人的情况,刘华组织开展了“知农利统”“走基层、长见识、立统计”等活动,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种养殖大户等现场教学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报表的审核效率。2011年,怀柔区“村级建站”由构想变为现实,首批村级统计站在杨宋镇域内15个行政村拔地而起,身处村级建站前线的刘华,在协助推进建站工作的同时,更担负起全面总结建站经验的重担。“摸着石头过河”,一年内村统计站又完成了在全区284个行政村及2个街道的全覆盖,这其中刘华付出的艰辛可见一斑。她积极参与村级统计站“四有标准”、统计站“四化目标”以及村级统计工作“四制”等制度的研究,编制了《关于加强基层统计工作规范的意见》《关于村级统计工作考核的指导意见》等,为全市推进村级统计站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以农村统计一套表改革为契机,刘华还创建了村级统计培训3个“全市第一”:首次开展全区电子台账及应用程序的培训,为全市推进农村统计信息平台建设奠定基础;首次举办全区村级统计培训班,提高了村级统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首次开展全国乡镇统计联网直报平台测试工作,为农村统计实现直报平台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此外,延续至今的“寻找最美乡村统计员”活动,也极大地激发了村级统计工作者的热情。怀柔农村统计工作面貌一新的同时,业务工作也在全市考核中连续四年蝉联第一。 迎难而上 甘当普查战线上的急先锋 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刘华作为镇乡普查办主任,从全镇大局出发,制定普查方案、选派精干人员、组织业务培训、严格数据质量审核。走街串户,加班加点,驻扎在镇村更是常态,心系普查的精神让周围人折服。人口普查时,因疏于照顾,刘华年仅5岁的儿子发烧住院输液10多天,那段时间刘华每天下乡指导5、6个村,不仅一天都没耽误,就连周末都在加班。有人说:“那么拼值吗?”她却说:“没想啥值不值的,普查工作都是一环扣一环,既然做了就该尽力做好。”梅花香自苦寒来,她参与指导两次乡镇普查数据质量均荣获全区第一,刘华也两次获评普查市级先进个人。 在2016年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中,局领导第一时间想到任命刘华兼任区农普办副主任,负责指导全区农普业务工作。这不仅仅意味着普查乡镇数量由1个变为14个,农普各阶段业务工作也由原来的区域个性变为了千差万别,但是她毅然地接受了这项艰巨任务。 从怀柔区被全市列为三农普全面清查的两个区县之一,到普查员手持PDA在全区涉农乡镇展开地毯式现场登记,再到怀柔作为全市唯一区县接受国务院农普办的事后质量抽查,怀柔农普之战难度一再升级,迎难而上也成为刘华神经紧绷状态下的力量泉源。统筹兼顾推进阶段工作、因地制宜进行业务指导、规范严格物资经费发放、协调畅通各类关系……一次农普下来,仅仅是从清查、登记、抽查三次阶段性工作算起,刘华就已经把全区14个乡镇跑了整整3遍,菜地边上、种植大棚里、村委会、镇农普办都变为了刘华的办公地点,而挑灯夜战、雨雪天下乡、饭点入户等也成了工作常态。普查期间正值年报,科里和普查工作应接不暇,刘华一直靠吃药来维持嗓子发声。由于忙于工作,忘记了去市里重点中学面试时间,成绩优异的儿子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她至今对此耿耿于怀。但当她得知怀柔区代表北京市通过国务院农普办的数据质量验收时,她欣慰地笑了,“咱们的辛苦没有白费啊!”这简短的感慨里,饱含着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