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家统计局浦东调查队队长张俊民 ■ 本报记者 魏潇潇
国家统计局浦东调查队是此次全国统计工作会的基层队代表。浦东调查队队长张俊民在会议期间就依法治统主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在依法治统上,浦东队的整体思路是什么?开展了哪些创新性的工作? 张俊民:浦东调查队全面贯彻落实统计改革精神,在思想、队伍、业务、技术等多个维度,明确依法治统要求,形成了“1+2+3+4”模式,即建立健全“1”支队伍,认真执行“2”个“双”标准,精准施策“3”类对象,积极运用“4”类方法,全力护航基层统计工作。 记者:“1”支队伍和“2”个“双”标准具体指什么? 张俊民:2018年,浦东队内单设法规部门,专岗专人负责法治工作。全队通过开展内部自查,制定和完善统计法治规范性文件和法治工作台账;通过加大对外检查,实现执法工作常态化目标。 “2”个“双”标准是指在“有案必查,违法必究”基础上,实施“双随机”抽查标准,提高统计监管效能。同时,定期评估各专业的数据质量,获取被调查对象的社会公共信用评估数据,对其中数据质量不稳定的专业和信用评估结果较差的企业,加大抽查频次,实现“双随机、双评估”联动。 记者:面对不同的对象,如何确保施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张俊民:一是系统内人员突出一个“严”字。通过健全学法制度与考核机制,我们把学法用法情况列入了全队年度考核;还通过开展园区、街镇领导共同参与的全覆盖法治培训,增强全员法治观念。 二是对调查对象突出一个“管”字。将法规宣讲作为年定报培训的首项内容,以案说法,从数据源头上提高依法统计的认识。 三是对社会公众突出一个“宣”字。结合《统计法实施细则》施行一周年、统计开放日、宣传月等节点,通过公众号、上门宣传、集中宣讲等形式,营造支持统计、配合调查的社会氛围。 记者:“4”类方法如何运用? 张俊民:在调查方式上,用好“互联网+”思维,利用微信调查等在线形式,克服拦截调查中经常遇到的拒访率高、受访人群年龄偏大等问题。在调查技术上,GPS定位、人脸识别等智能化的应用,减少了人为干扰,减轻了调查回访的工作压力。在调查评估上,积极发挥大数据的辅助决策作用,在劳动力、收支调查等专业,研究制定了“大数据+小调查”工作方案,提高调查数据的可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