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璠
如果我们一直关注国家统计信息的发布情况,可以发现,最近一段时间,信息发布的频率、内容和形式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是在年度、季度新闻发布会的基础上,增加了月度新闻发布会。由于提高了发布会的频率,且发布会可以对月度情况进行相对详尽的解读,使一些数据后面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得以及时告知公众,从而提高了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可利用程度。如果关注媒体报道也可以发现,在建立月度发布会之后,无论是传统纸媒,还是门户网站,对统计信息的关注程度都明显提高,有关统计信息的报道也比以往明显增加。如7月份的新闻发布会召开之后,诸多媒体都对发布会重点解读的结构调整、动能转换、新经济、“三去一降一补”、民间投资、洪涝影响等方面的最新情况进行了报道。虽然不同媒体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由于供给侧提供的统计信息更加丰富了,媒体的选择面也就相应扩大了。 二是配合专业数据的发布,刊发有关专业司负责人的署名文章。此前,每逢月度数据发布,与各专业的数据发布稿相配合呼应,都要刊发相关专业司专家的解读文章。而在此基础上,于一两天之后,发表有关司长的署名分析文章,可以说是分析与发布工作的又一项新内容。专家解读力求“短平快”,在数据新鲜出炉的第一时间,与统计数据同步发布,重在画龙点睛地强调数据变化的一些突出特点及原因,有助于公众快速了解当月经济形势的最主要变化及特点。而此后发表的署名文章,显然是在对数据进行了一定加工分析之后的统计分析报告,比解读更加深入和全面,力求把这个专业数据背后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让公众在了解规模、速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结构变化、特点原因等等,使特别关注这个行业的群体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和资讯。 三是加强与媒体的配合互动,增加信息及分析文章的发布载体。除了在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和其主管的《中国信息报》上发布信息、向所有参加发布会或因故未参会的媒体提供通稿之外,相关专业司负责人署名的长篇分析文章和其他一些重点文章,还分别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上刊发。由于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受众和读者群,分别在不同媒体刊发权威统计分析文章,既扩大了政府统计部门在主流媒体上的影响力、知名度和话语权,也对各界正确了解和判断经济形势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导向作用。 近年来,中国政府统计的信息发布已经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发布的内容、日期、时间不仅都纳入了制度,且都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上广而告之,按时发布,分毫不差。而信息发布工作近期的变化则表明,在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我们的工作仍然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地健全、完善、丰富和优化。信息发布工作如此,其他各项工作亦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