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璠
近日,有研究所的同仁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了一个链接,标题是《百度与国家统计局深度合作,搜索权威数据》。消息首先提到,11月16日,20国集团(G20)领导人在声明稿中表示,维持2018年前整体国内生产总值(GDP)额外增加2%的目标。接下来的页面话锋一转,用常用的网络语言说道“那么,问题来了,神马是GDP呢?”于是,介绍GDP的概念,介绍CPI的概念,并广而告之:“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家对这些数据的查询要求,百度与国家统计局已达成深度合作!现在,只要百度输入‘省份+GDP/CPI’立即获得最新数据。”接下来,便是我国不同年度GDP、不同年度和月度CPI的数据及曲线图。 看到这里,虽然笔者已经意识到,我们期待已久的像查询天气预报一样地查询统计数据已经成为现实,但我还是忍不住要亲自试一试,以判定页面展示的内容究竟只是一个一次性的实验,还是已经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成为一种常态。在百度主页,随着全国及各省区市年度GDP、年度及月度CPI等关键词被一次次输入搜索框,电脑屏幕上随之一次次出现了不同的数据及其曲线图。真的不用再从成百上千条相关信息中去海淘了,也真的不用再登陆国家统计局和各地统计部门的网站去一层层地深入查找了,答案就在眼前,梦想确已成真。像查询天气预报一样地查询统计数据,无疑是政府统计部门与大数据企业合作的一项重要成果。 两年前的此时,国家统计局与阿里、百度等11家大数据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一年后又与腾讯、浪潮等6家企业签约,媒体报道称“BAT到齐了”。这些大数据企业虽然都属行业翘楚,但其经营内容、方式、手段却各有特点。如何把企业的特点与统计工作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就成为摆在合作双方面前的最为现实和实际的问题。局务虚会曾确定了“总体设计,牵头公关,先易后难,专业突破”的工作思路。研究所也曾多次建议,比较成熟的大数据产品,可以先拿过来;相对简单、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可以先上快上;工作量大、技术难度大的项目,可以逐步稳步推进;理论科技含量高的工作,可以有选择的进行。 两年来,与大数据企业的合作在不同层面都有所推进。一是一些企业的大数据产品被直接用来作为分析、预判经济形势或评估数据质量的参考。如卓创资讯的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变动情况,阿里的全网网购价格指数和核心商品价格指数,百度的搜索指数、宏观经济指数和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等。二是指导或配合企业,研究开发出新的大数据产品。如泛亚的有色金属交易价格指数,1号店的快速消费品价格指数等。三是在将企业大数据作为政府统计数据源第二轨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这些努力涉及交通运输统计、价格统计、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统计等诸多专业领域。 而与百度合作,使公众可以像查询天气预报一样查询统计数据,则更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影响大、多方共赢、利国利民的合作成果,是一件大好事。众所周知,百度拥有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以往,在百度上搜索各项统计指标,或是要登陆统计部门的网站步步深入,或是要在无数条相关信息中去伪存真,还难免遇到一些数据打架的情况而真假难辨。而此项成果的推出,对政府统计部门而言,可以更有效地发布、宣传、解读统计指标和统计数据,提升政府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对大数据企业百度而言,又多了一项更加到位的服务内容,提升了网站的影响力。而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此举,使社会公众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查询和使用统计数据,从而向世界既展示了中国政府统计的公开、透明、高效和亲民,也体现出中国知名大数据企业的社会担当与责任意识。虽然这项成果目前仅涉及GDP和CPI两个指标,但依据统计指标的社会关注度,去不断增加新的更多的指标,无疑会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