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璠
一位同仁写了一篇文章让我提提意见和建议。我认真看了以后和他沟通:文字通顺,文采飞扬;观点明确,义正词严。但关键在于,文章中提到的问题都是大家一直在说的,比如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呀,要确保数据质量呀,不要弄虚作假呀。作为问题,确实是大家天天都在说,天天都在想。如再说,应该有点儿新意或新的角度。尤其是对中国统计工作而言,更缺的不是敢于直言的批评,而是有可操作性的、为多数人认同的措施或建议。 本人不是学统计专业的。想当年,刚服从分配来到统计部门,就听有的老同志说,我再也不让自己的孩子干统计。在“下海”的浪潮下,与我同时来的十几个人都纷纷转移,只剩下我一个。而最影响情绪的不是物质待遇,却是精神层面的问题。虽然统计部门也是政府职能机构,但在“看人下菜碟”的官场上,在一些满脑子官本位的大小官人的眼光和语气中,统计和某些掌握资源与权力的强势部门是不一样的。而一些企业也懂得把政府机关分成三六九等,有的不敢得罪,有的不怕得罪。对统计部门和统计人而言,来自外部——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的责难和批评之声始终不绝于耳。既责难批评、提要求,又不配合、不支持。很多话,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有些人,通过工作关系,跳槽到了其他部门,立刻转过身来统计长统计短的。有时,我也想,我们加班加点、忍辱而不负重,值不值得?虽然我也应聘并谈妥了几个单位,但最终还是不舍统计,觉得这是一个有意义且会永远存在的工作。 多年来,在统计系统内部,不同的声音始终强烈。记得1993年,中国统计制度进行了动静最大的一次改革——实施“一套表”。各种意见铺天盖地而来。不只是各个填报单位,就是统计系统内部,不少人也因为观点不同而伤了感情。当时,我就思考,为什么财会制度改革,人家全系统都是一个声音,社会上也没有太多抵触?而统计却是不改不是,改也不是,怎么改都不是呢?这或许就是职能的特点所致。会计核算,你不改就没法走账,就没法管理和经营;而某一个科目如何处理,其他人并不关注。统计则不同,即使是微观的数据,很多人也认为是为你宏观服务的,对我只是增加负担,尽管这种看法比较狭隘。而既然涉及宏观,似乎每个人都可以见仁见智。于是,从系统外到系统内,从指标口径到方法制度,从数据质量到管理体制,人们都从各自的角度不断提出各种批评,尽管有些批评意见是截然相反的。而几乎所有涉及统计工作的改革或变化,都是有利有弊的。当变化一旦成为事实,弊的一面就被突出和放大出来。多年来,各级统计机构都得到加强,但基层基础薄弱的呼声依然强烈;一方面呼吁做减法,一方面又喊不能满足需要;既强调确保数据质量,又不敢为此严格执法。 据说武松打虎时有一位仁兄在暗处观看,待武松打完后评说他打得如何错误。我曾经在某些场合说过,不能让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站的,站的不如装蒜的;不能让实干家不如观察家,观察家不如批评家。当然,这些现象在任何单位都多少存在,并非统计的特点和特有,也不是说批评家就不是实干家、实干家就不能当批评家。但确实,中国统计的进步不仅在于容忍和倾听批评,更需要被多数人认为是正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而这种建议一定是在实干中才能产生的。所以,如果说基层基础薄弱,我们就努力规范、严格要求,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如果说有弄虚作假的现象,我们就舍得一身剐,抵制这样的做法,并依法办事;如果说制度方法不适应,我们就一定说出哪些应加、哪些应减,加了、减了会有什么影响。哪怕有一件事提出来,得到拥护,做成了,都是对中国统计的一个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