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5年06月10日
■ 刘巍
同事让我选张照片,说是做配图发到公众号上。我一张张地翻,翻到一张合影:这是去年我到江西会昌县司背村入户访问时,在记账户老郑家里拍下的。屋里陈设简单,木柜上方贴着一排奖状,桌上放着刚摘下的桃子。老郑站在我们中间,穿着深色翻领短袖上衣,身板挺得笔直,神情拘谨中却带着一份认真。
也是在这间屋子,10年前总队领导和他合过一张影。10年过去,屋里摆设几乎没变,只是老郑头发白了些,脸上的皱纹深了些,那份质朴和从容却更明显了。
老郑是村里的小组长,也是住户调查记账户。老郑2012年底第一次被抽中参与国家住户调查,一记就是5年;2022年底又轮到他,继续记了3年。跨度10年,他的名字出现在两份国家账本里。“两次被抽中,我这运气该去买彩票。”他笑着说,带着客家口音的普通话,像是半真半假的玩笑。
老郑家三代同堂,靠种地、老伴做保洁和儿子偶尔开挖掘机维持日常。田就在屋后,清晨常能看到水面上映着房子的倒影。儿媳身体不好,医药开支大,两孙子都在县里住校读书。生活虽紧张,一家人却踏实安分。问起他平时有什么爱好,老郑笑笑说:“也没啥特别的,就是在村里走走,看看田,转转路。”作为小组长,有时他还会去村委会看看有没有啥事,或是参加会议,习惯了把村里的事和家里的事都放在心上。
第一次记账,老郑用的是纸质记账本,月底总要一笔笔问家人,大家都笑他比村里会计还认真。他总说:“国家的事,马虎不得。”第二轮记账时使用的是电子记账,老郑最初不习惯,“手机哪有本子好写”,但慢慢学会了使用APP、拍小票。现在用手机记账,漏记了也很方便补。他笑者说:“漏两块钱也得问清楚。”
家里平时花钱还是用现金多。老郑说:“年纪大的人,不会用手机支付,还是用现金放心。”家人偶尔用了微信、支付宝支付,也得特地告诉他一声,“怕漏了,账就不清楚”。家里花钱,大家都会主动报账,“一定要记得说一声”。
有时候,孙子放学回来,会把小超市的零食小票交给老郑,说:“爷爷,今天花了两块五,你可别忘了记!”老郑把小票收好,顺手还在孙子的额头上点一下,“会花钱也得会记账,将来不糊涂。”
记账13年,老郑说:“刚开始是任务,后来成习惯。账本上有家里的事,花了多少,省了多少,心里明明白白。”2013年账本里写“买农具”“缴学费”,到2023年多了“微信红包”“直播购物”。辅调员换了几茬,事还是那个事。”
这轮调查到11月就要样本轮换了,老郑要退出记账了。虽然没有仪式,也没有告别,但这不是结束。
我记起老郑,不仅是因为他记账认真,而是因为他完整地参与了两轮调查,把日子落到了纸上、手机里。他是住户调查工作中关键一环,是交接棒上沾着泥土的接力者。像他这样的人,在各地,在各村各社区,从褪色的纸质账本,到屏幕亮起的微光,写下了一个家庭的日常,也铺陈出一张国家的底稿。
去年走访离开时,他送我到门口,说“辛苦你们了”,又转身进屋拿了几个桃,说是院子里的老桃树刚结的。桃子不好看,但清清甜甜的。
院子不大,桃树靠着墙角长,枝丫伸出屋檐,叶子在风里轻轻响着。阳光落在斑驳的地面上,也落在他手边那部装了记账APP的手机上。
过了这么久,我还是记得那天下午的光、桃子的味道,还有他手机里一笔笔写下的生活。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