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系统全国先进工作者风采掠影
版次:01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5年05月28日
□ 本报记者 王馨玉
在国家统计局的联网直报系统中,一张张报表记录着时代的脉搏;在广袤乡村的田间地头,一串串数字承载着百姓的期盼。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数据的“守护者”,用精准统计服务决策,用扎实调研反映民情。近日,记者走近统计系统的4位全国先进工作者,聆听他们用数据书写的精彩故事。
深耕工业企业数据的“解码人”
她是每月在50余万家工业企业数据中探寻,用数字丈量发展、以担当诠释初心的统计战线“铿锵玫瑰”。
作为一名坚守在工业统计数据生产一线的统计人,陈颖婷深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产能利用率、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等核心领域。她每月与50余万家工业企业数据“对话”;她与同事们一道,根据“十四五”规划最新部署和产品迭代升级情况更新《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提供了关键标尺;她参与创新开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统计监测,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绘制产业发展“导航图”,相关经验成为全国产业监测的“风向标”。
2024年,陈颖婷参加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第24批博士服务团赴边疆地区挂职锻炼。作为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和第24批赴滇博士服务团秘书长,她变身“战略规划者”,牵头研究制定并完善修改《云南省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提出“让企业有所感、有所及”的实招。在深化改革的舞台上,她又成为“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解读云南经济体制改革脉络,让“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云南经验”走向全国。从西双版纳的“雨林大讲堂”到腾冲科学家论坛的圆桌前,再到磨憨口岸,她用数据为基层干部打开发展新视野,巧妙串联起南亚东南亚的数字合作;她带着博士团成员捐建“边疆小博士书屋”,让5.2万元善款化作孩子们眼中的点点星光……
云岭高原之上,她在新兴产业领域持续深耕,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当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晴雨表”。
三十年如一日的“老统计”
从青春年少到知命之年,国家统计局牡丹江调查队队长季晓晶用三十年光阴书写了统计人的“坚守篇章”。
1995年投身统计调查事业以来,从鸡西到牡丹江,她的足迹遍布收入消费、市场物价、就业脱贫等民生领域。她深知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百姓的期盼——大手术后仍忍着身体不适,与基层调查员实地核实低收入群体情况;披星戴月走访最远、最贫的记账家庭,连抵触情绪最重的住户都被她的真诚打动。她撰写的《低收入群体探析报告》直指增收痛点,构建的居民收入增长模型、公共服务评价体系,推动民生短板逐项破解。千余次入户走访,让统计数据成为连接民意与决策的“民生桥”。
初到鸡西调查队时,季晓晶以“铁娘子”般的魄力精准施策,置换办公用房、首创“队长接待日”,更以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春节“家书”凝聚人心。从《携手并进是最长情的告白》到《谢谢你闪耀了这一年》,再到《当打之年 我们一起追云逐月》,三年“家书”见证着队伍从8个专业优秀到11项“优秀”的跨越。她用“像北大荒大豆一样向上生长”的朴素道理重燃团队斗志,实现从困境到跃升的华丽转身。
在改革深水区,她打造“矿宝小E”统计IP,首创“国家调查事务中心”破解县区数据质量瓶颈,引入“动态图像抓取”技术尝试攻克畜牧统计难题,与多部门建立数据会商机制提升居民收入核算精准度,让“国家队”调查服务既有精度更有深度。
“正人先正己”是季晓晶的人生信条。三十载时光,她以清简自持、质朴务实的一缕清风,把职责使命化作挺膺担当的服务热忱,交出一份零差错的统计答卷。
用青春作答的“逐梦人”
“紧跟党走绽放青春芳华,为民服务拓展人生格局,团结奋斗抵达更远的远方。”以初心感知南粤百姓急难愁盼,以脚步探量改革开放前沿经济社会发展,以青春践行“为国统计、为民调查”理念,他是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年轻干部郑泽豪。
他是厚植朴素情怀的“泥腿子”。从2013年参加扶贫工作,到2016年担任第一书记,再到2019年卸任返岗,三年第一书记,六载扶贫路,他围绕民生抓党建,治水修路强教育,倾心助力三个村231户脱贫。驻村方知三农难,民情冷暖记心间。他的双脚沾满泥土,心中满溢为民情怀,被评为“广东省百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
他是深入调查研究的“笔杆子”。围绕“跟着总书记学调研”党建品牌,他推动“粤调研习汇”学习载体,组织开展“粤调青年返乡观察”实践、“乡村振兴之路”调查,带动广东国调系统青年人才推进社情民意调查“四库两平台”建设,协助国家统计局钻研编辑《调查研究信息全流程工作手册》,让社情民意调查更精准,助力广东总队信息工作实现“六连冠”,多次获评广东省委省政府信息工作先进个人。
他是坚持以文辅政的“小智囊”。他忘我工作,是广东国调系统的“拼命三郎”。他进村入户访民情,用一篇篇调查信息反映群众急难愁盼。他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垃圾分类、困难群众诉求、企业复工复产、教师职称评聘等多篇调研信息获领导批示后,助力推动政策落实、问题解决、文件出台或改革推进。他牵头多项“关键小事”调研攻关,部分成果获奖并转化为决策咨询报告,推动“关键小事”成为“民生实事”,荣获“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第一经济大省乡村的厚度如何丈量?民生的温度如何记录?发展的刻度如何标注?郑泽豪以沾泥土、带露珠的调研实践交上一份新时代能文能武奋进青年的答卷。
扎根祖国边陲的“守夜人”
祖国边陲的夜清冷而幽静,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孙洪亮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三更。这位山东青年扎根边疆十余载,在疫情防控、脱贫普查、队伍建设和畜牧统计等“战场”上勇挑重担,用热血与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统计人的担当。
2020年新冠疫情突袭,时任巴楚调查队队长的孙洪亮主动留守单位23天。他白天调度住户调查、价格监测等工作,确保数据不断档;晚上通过视频会安抚干部情绪,为隔离同事送物资、帮家属解难题。
作为负责巴楚县脱贫攻坚普查日常工作的办公室副主任,他组建专班科学制定普查方案,细化分工确保各项工作安排到位;先后两批次培训658名普查员,为普查顺利开展做好人才储备。在带队赴莎车县普查的30多天里,他每晚11点仍在调度进度,确保2.3万户入户任务如期完成,用“绣花功夫”啃下脱贫攻坚普查“硬骨头”。
初到巴楚队时,面对党员少、业务弱的困境,他以党建为抓手,逐步扩大党员队伍。针对干部“不会写”难题,他亲自带队调研,在羊圈旁、棉田中收集素材,手把手教写分析报告。为减轻干部下沉压力,他连续3年放弃全部节假日,带头下沉驻村走访,为其他同事争取更多休息时间。在巴楚县色力布亚镇,他帮维吾尔族老乡解决灌溉用水难题,为辍学少年联系职业学校,用真心换来了“亚克西”的赞誉。
2023年调回总队后,孙洪亮重拾畜禽监测调查“老本行”。为摸清奶牛养殖现状,他钻进牛棚观察饲喂流程,向专业技术人员认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为追踪奶价波动,他调研南北疆200多家养殖场户,整理出5000多字的调研笔记,撰写的《新疆乳业发展承压前行,亟需破解产加销融合发展难题》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同事们戏称他“身上有股子‘牛劲’”,而他正是用“牛劲”干好了畜牧业调研的工作,让统计调查数据成为宏观决策的“风向标”。
从疫情防控的“逆行者”到脱贫攻坚的“急先锋”,从边疆调查队的“领头雁”到畜牧统计的“孺子牛”,孙洪亮用十年光阴诠释着“把青春献给祖国,把数据写在大地上”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