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如何成为假期“新宠”?

——河南濮阳“反向旅游”走向大众视野

版次:02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5年05月21日

  ■ 张盛龙

  “五一”假期,当各大热门旅游城市人潮涌动之时,一批像河南濮阳这样的三、四线城市却悄然成为旅游市场的“黑马”。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濮阳接待游客389.21万人次,同比增长28.43%;旅游收入11.35亿元,同比增长69.94%。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旅游市场的新趋势——“反向旅游”正从小众选择走向大众视野。

  逃离人海:寻找旅游的本质回归

  “在大城市景区排队两小时,游玩10分钟,实在吃不消。”来自郑州的游客张先生说,今年他选择带家人到濮阳度假,“这里不用人挤人,消费还便宜”。

  濮阳的吸引力恰恰来自其“不拥挤”的特质。如景区舒适度高,龙湖旅游度假区日均接待量控制在最佳承载量内;消费性价比突出,人均餐饮消费仅为省会城市的60%;特色体验丰富,从非遗手工到农事采摘,项目排队时间均不超过20分钟。

  正如有关文旅专家所指出的,“反向旅游”的核心是消费者对“体验质量”的重新定义,不再执着于打卡著名景点,而是追求真正的休闲放松。

  文化赋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与其他“反向旅游”目的地不同,濮阳并非依靠单纯的“人少价低”,而是通过文化赋能实现特色突围——

  非遗活化的新玩法。在戚城公园,孩子们用黏土复刻“中华第一龙”、汉服爱好者演绎《诗经》场景,非遗市集交易额同比增长120%。“让传统文化可参与、可带走,是我们吸引游客的关键。”濮阳市文旅广体局负责人表示。

  科技赋能的沉浸体验。500架无人机在夜空拼出6500年前的龙图腾,AI技术让杂技表演焕发新生。这些“小而精”的科技应用,既避免了大型景区的高投入,又创造了独特的记忆点。

  农文旅的深度融合。清丰县“蘑菇点灯”项目将农业生产转化为文旅IP,游客既能采摘,又能品尝149种蘑菇美食,还能参与蘑菇手工制作,形成完整的体验链条。

  服务升级:细节决定体验成败

  濮阳的“反向旅游”崛起,还源于一系列精细化服务:机关单位“让利于客”,开放政府停车场,政府食堂提供15元平价餐;景区入口处免费增值服务,发放消暑雪糕、增设临时休憩点等;开启智慧化管理,通过小程序实时显示各景点人流热度,引导错峰游览。“这些细节让游客感受到被尊重,口碑传播效果远超广告。”范县毛楼村景区负责人说。该村“五一”期间游客量同比增长40%,复游率显著提升。

  濮阳的实践表明,“反向旅游”的兴起不是偶然,而是旅游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对于中小城市而言,需把握几大关键点:拒绝同质化,深挖本地文化DNA,避免简单模仿大城市景区;重视体验感,用“十分钟可达、半小时沉浸”的“微度假”逻辑设计产品;打好服务牌,把“游客思维”贯穿到停车、如厕等每个细节。

  这个“五一”,濮阳等小城市的崛起,不仅是一种旅游现象,更预示着中国旅游市场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到“品质升级”的深刻转型。对于众多寻求突围的中小城市而言,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发展样本。

作者:张盛龙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