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余现象”到“产教范式”——
版次:03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5年05月07日
■ 刘琼
阳春四月,江西省职业教育园区内,轰隆隆的开工声不绝于耳,总投资12亿元、占地396亩的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仙女湖校区一期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江西新余,一座人口仅110万的小城,却汇聚了近10万名职业院校在校生,每年为全国输送数万名技术技能人才,被教育部誉为“新余现象”。这座中部小城是如何以职业教育撬动产业升级、赋能城市发展的呢?近日,国家统计局新余调查队深入一线调研,探寻新余职教发展的密码。
政府主导:顶层设计打造“新余现象”
新余市的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面对工业转型的压力,新余市将职业教育定位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引擎”,通过政策、资金、机制三重保障,构建起“小城市办大职教”的格局。
为此,新余市先后出台《推动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并将20%的教育附加费定向投入职教领域。此外,政府还主导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如锂电、麻纺鞋服等产业联合体,整合院校与企业资源,形成“招生—培养—就业”闭环链条,汇聚发展合力。
据介绍,新余在全国率先推行“先发展后规范”的灵活办学模式,鼓励民办职校与公办院校同等待遇,允许民办职校比照公办学校适当提高收费标准,对职业学校收益中的地方所得部分实行全额返还。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在城区划拨近4000亩土地用于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民办职教对GDP贡献率达13%。此外,新余还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市领导每季度调研职校,解决办学难题,如江西工程学院仙女湖校区建设中的“十分钟现场办公”效率,成为政校协同的典范。
产教融合:校企衔接共建“车间课堂”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新余始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让企业深度参与学院专业规划、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实习实训等工作,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调研发现,新余各大职业院校密切关注产业动态,不断提高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发展匹配度,使得学科围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据新余市教体局职教科负责人介绍,2024年新余市中职学校新增机电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等10个专业,高职院校新增智能焊接、工业互联网等15个专业,80%以上对接本地重点产业,同时停招了24个过剩淘汰专业。
调研组了解到,目前新余市职业院校已经与京东、赣锋锂业、新钢集团等20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共建18个产业学院,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10余种人才培养模式。如江西某职业技术学院与赣锋锂业开设“现场工程师班”,学生实习即上岗,企业师傅全程带教;江西某工程学院引入深圳佰瑞河公司研发中心,学生在校时就参与JAVA开发等项目,毕业无缝入职;新余某高级技工学校与吉利汽车共建“海外定制班”,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双向赋能:职教反哺擦亮“城市名片”
新余市通过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互动,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以教育创新反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形成了“人才育产业、产业促城市”的良性循环。
如今,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新余的“金名片”,吸引京东、吉利等企业落户,吉利汽车与新余某高级技工学校共建“海外定制班”,将新余作为其国际化人才储备基地。锂电、光伏等新兴产业依托本地职教资源快速崛起,形成“职教—产业—城市”协同发展的生态圈,2023年成立的锂电市域产教联合体已培训300余名紧缺人才,助力新余高新区成为全国锂电产业高地。
目前,新余市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9.98万人,庞大的学生群体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文化等服务业发展,成为城市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尤其是仙女湖职业教育园区等项目的建设,不仅完善了教育基础设施,还通过引入师生群体激活了区域经济活力。据介绍,2024年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在新余的比例达30.95%,为城市人口结构和综合素质优化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