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5年04月30日
■ 周其运
近年来,四川省仁寿县围绕蓝图美、产业美、人居美、服务美、文明美,全力打造“五美”乡村,走出了一条具有丘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深化“蓝图美”,擘画乡村发展新图景
近年来,仁寿县委、县政府坚持高位推动,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深入调研全县乡村发展现状,牵头制定《仁寿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快建设“五美乡村”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多方面系统谋划,补短板、强弱项,为乡村发展勾勒清晰路径。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仁寿县聚焦精品村建设,注重整体布局与细节打造相结合。一方面,以点带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配套,实现乡村发展连片成势;另一方面,精心打造村级公共区域景观和特色精品户,通过微景观、小节点的提升,让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随着规划逐步落地,当地乡村居住环境显著改善,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一幅充满希望的乡村发展新蓝图正徐徐展开。
聚焦“产业美”,筑牢乡村振兴硬支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仁寿县以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为目标,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9.95万亩。在珠嘉镇,小麦千亩示范片喜获丰收,亩产达425.7公斤,创下历史新高,成为丘区粮食高产的典范。
为保障粮食安全,仁寿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方式,培育种粮大户798户,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夯实农业高质量发展根基。同时,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推行“党建+集体+农户”的发展路径,建立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选育基地,引进300余个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品种,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2024年,全县村集体经济累计收益达3763.5万元,同比增长15.8%,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彰显“人居美”,塑造乡村颜值新风貌
仁寿县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充分激发镇村年轻党员干部和当地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围绕党建文化、劳动精神、农耕文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在乡村墙面创作近1000平方米的墙体艺术作品。原本单调的旧墙面摇身一变,成为展现乡村文化、传递文明新风的靓丽风景线,既美化了乡村环境,又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农村“厕所革命”和污水治理方面,仁寿县也持续发力。2024年,当地新建“厕污共治”设施900余座,卫生厕所普及率提升至94%,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村占比达98.8%。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让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当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正逐步成为现实。
共享“服务美”,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感
仁寿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当地高标准建成眉山市老年养护院仁寿分院和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创新推广“综合体+”社区养老新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同时,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健康敲门行动”,累计为近3000名失能老年人提供免费上门服务,让老年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仁寿县持续加大投入,新建农村公路125公里,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完成99个5G通信基站的配套建设及维护,提升乡村通信水平;新增改造农村低压变压器90台,新(改)建农村低压线路33.89公里、10千伏电网线路84.89公里,保障农村用电安全稳定。一系列惠民举措的实施,让乡村生活更加便捷、舒适,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厚植“文明美”,焕发乡村文化新活力
仁寿县以培育文明乡风为目标,在全县198个村推行积分制管理,建立156个积分兑换超市,累计兑换物资价值30余万元,65个村实现积分管理数字化。通过积分制,将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家风建设等行为纳入积分管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此外,当地高度重视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组织50余名镇村干部参加“耕耘者”乡村治理培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在哨楼村,村史馆的建成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馆内系统展示了哨楼村的历史变迁、乡贤故事、民俗文化、家风家训等内容,不仅留住了乡愁记忆,更为凝聚党心民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