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5年04月23日
■ 徐天翔
为深入了解浙江省温州市职业教育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发展现状,国家统计局温州调查队近期对当地10余家高职院校、中职院校以及相关企业开展了专项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温州产教融合合作广泛、模式多元,科教融汇探索积极、成效初显,职普融通方式多样、目标明确,当地通过“政府搭台、校企联动、多元协同”的创新机制,完成了职业教育从单一技能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孵化的转型。
产教融合:共筑校企协同“生态圈”
调研当天,工作人员走进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阀门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看到数十名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操控价值千万的工业机器人进行阀体加工。
据介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采用“车间即教室”的培养模式,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掌握专业所学的实操知识并体验智能化工厂的设施。据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开发处副处长陈莉敏介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主动融入产业集聚区,创新推动“中心引领、县域联动”的分布式办学,推动优质职教资源“在县”融合。一方面,以高教园区校区为中心,精准对接温州市核心支柱产业;另一方面,与瑞安市、瓯海区、永嘉县等县域政府共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瑞安学院、温州设计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永嘉学院等分校,打造“半小时产教融合服务圈”,实现办学资源与地方产业“零距离、低成本”有效对接,缩短服务半径,提升办学质量。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车间即教室”的培养模式,正是温州市产教融合的生动注脚之一。近年来,温州市通过构建“政策引导+企业主体+院校实施”的协同机制,重点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县域产业学院建设、动态管理评价体系,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衔接。调研显示,所有受访院校都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或私营企业开展了合作。全市高职院校平均校企合作企业数达21家,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企业数达13家,已形成了“订单班”“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7种合作模式,不仅深化了校企合作层次,还丰富了合作主体,有效推动了产业升级与产业集聚。
科教融汇:赋能技术创新“强引擎”
“温州具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而坐落在此的‘中国眼谷’作为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在产学研协作上经验丰富。经过慎重考虑,2022年我们选择在此落户,2023年与温州市政府签署了‘1+N’战略合作协议。”据艺云(温州)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了近视防控实践基地,聘请了超23位硕士及以上学位人才,聚焦验光配镜、验光设备研发、近视防控等内容,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
据介绍,温州市通过“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高能级平台赋能、多元化人才引育及政策创新,构建起了科教融合的系统性框架。调研显示,在学校层面,全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8%,其中两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80%。在企业层面,80%的受访企业建立了校企科研平台,60%的受访企业通过科教项目实现了技术升级。如浙江富龙低空产业公司与院校合作开发的无人机操控课程,让毕业生上岗适应期缩短40%,企业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
职普融通: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2024年6月份,温州技师学院与浙江安防职业学院举行“职技融通”长学制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仪式,两所学校打破人才培养体系壁垒,共同打造具有温州特色的“高技能+高职”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温州“技能强城”探索新路径。
据介绍,在两校合作的电气自动化“双高一体实验班”,学生不仅能获得全日制高职学历,还可考取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这种“学历+技能”的培养模式,正是当地职普融通的创新实践之一。
“不但两所学校的教师们可以一起开发跨界课程,学生们也可以共享实训基地,还能根据实际需求实现转学。近3年,我们共有57名普高学生转入中职学习。”据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负责人介绍,目前,两校已初步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的贯通培养体系。
调研发现,温州市中职院校在推进职普融通方面还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如共享教学场地或教学设施、推行普通教育学生的职业启蒙与劳动实践教育、开发职普融合课程或跨界教材、推行职普学籍互转与学分互认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或建立区域性走教制度、开展联合招生等。这些探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升学与就业通道,还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能进一步助力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