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统计调查误差?(上)

版次:03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5年04月08日

  ■ 赵军利 陶然

  减少统计调查误差、把误差控制在科学合理范围,是调查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统计实践的重要方面。在统计调查过程中,减少各个环节误差,对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准确、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至关重要。

  一、基本概念

  统计数据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和数据发布等环节。统计调查误差是统计调查过程中实际获取数据结果与相应客观真值之间的差异,也可称为统计调查数据误差或调查误差。按照调查误差的表示形式不同,统计调查误差可分为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二、统计调查误差的来源

  按照统计调查误差产生的原因,统计调查误差可分为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抽样误差是采用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组成样本研究总体时,样本估计值与总体真值之间的差异;非抽样误差是指调查过程中与样本抽取无关的其他各类误差的统称。

  抽样误差是由样本抽取随机性导致的,而不是调查错误的结果,只要采用抽样调查,抽样误差就不可避免。全国大型抽样调查的抽样误差需要控制在一定精度范围以内,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例如,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个体经营户抽样调查主要调查指标相对标准误差控制在5%以内。

  非抽样误差是相对于抽样误差而言的,指除了抽样随机性以外,由于其他多种原因引起的调查结果与总体真值之间的差异。在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普查)中都可能存在非抽样误差,具体产生的原因包括:(1)全面调查中由于统计指标、统计分组、调查方法设计不周、调查对象范围界定不清而产生的涵盖误差;(2)抽样调查构造抽样框时,目标总体与抽样总体不一致所导致的抽样框误差;(3)由于被调查对象无回答造成的无回答误差;(4)统计人员填写调查表错误,以及数据录入、整理、处理等环节中存在错误所产生的测量误差。实践中,非抽样误差通常是上述全部或部分原因综合作用结果。例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事后质量抽查结果显示普查人口漏登率为0.05%,这主要是普查中各种非抽样误差的综合影响结果。

  三、如何正确理解统计调查误差

  统计调查误差是反映调查数据质量的重要指标。调查误差越大,准确性越低,调查数据质量越差;调查误差越小,准确性越高,调查数据质量越好。

  首先,统计调查误差可以作为评判一项调查结果是否准确可靠的重要依据。当调查误差被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时,统计推断的结果才有意义。我国2016年“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抽样调查在省级层面的绝对误差低于3%的控制目标,据此可认为抽样方案设计科学、合理,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估计精度能够同时满足全国和省级层面的数据使用需要。

  其次,统计调查误差可以作为对比调查数据质量的重要依据。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显示,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已经由1996年第一次普查的4.9‰下降为2016年第三次普查的3.3‰。这说明我国农业普查经过20年的实践探索,数据质量在稳步提高。

  (摘自《领导干部基本统计知识问答》(第一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作者:赵军利 陶然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