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调查队志愿服务随笔
版次:03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5年04月01日
■ 杨瑾
清晨的社区飘着新出笼的肉包子香气,国家统计局博山调查队的队员们穿着红马甲走进“双报到”社区,杏花簌簌落在统计普法宣传册上。这个春天,作为统计调查工作者,他们以“根在基层”的信念,将统计人的专业精神化作志愿服务暖流,浸润着社区的每个角落。
走访慰问老党员时,大家将粮油慰问品放进王奶奶简朴的客厅。她布满皱纹的手摩挲着调查员的党徽,讲述上世纪60年代在供销社做统计员的往事。“那时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油印报表的墨香能飘半条街。”她捧出泛黄的《统计制度汇编》与调研人员们分享,苍老的嗓音里好似跳跃出青春的旋律。窗外杏花初绽,摇摇曳曳在春风中轻颤,仿佛在应和这跨越半个世纪的统计传承。
在社区广场摆开统计普法摊位时,遛弯的大爷把调查问卷当作了彩票走势图。“这意思是不是猪肉又要涨价?”调查员们索性搬来马扎围坐成圈,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市井白话。当用“给国家记账”比喻居民收支调查,用“看看能打多少斤小麦”解释农业调查时,围观人群的眉头渐渐舒展。有位摊主主动要当“民间统计员”,说自己每天卖了多少斤黄瓜都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小数据连着大民生”,爷爷奶奶们哈哈大笑。春阳穿过香樟树影,在普法手册上写下斑驳的注脚。
社区医院义诊现场,来自博山队的青年队员小杨套上志愿者红马甲穿梭在候诊队伍中。帮老花眼的大爷填体检表时,“职业病”让她本能地核查数据逻辑:“您这高压160低压90,是不是清晨量得太急?”当看到坐诊医生在登记簿上画“正”字统计接诊人数时,立即送上随身携带的电子表格模板。夕阳西下时,护士长打趣道:“你们统计人眼里,连血压计都是数据采集器吧?”这话让诊室里漾起会心轻笑。
卫生大扫除遇上倒春寒,队友们握着竹扫帚清理绿化带,统计人特有的细致让这次劳动变成了“社区环境调查”。清理出137个烟头时,打牌的大爷红着脸收起了指间香烟;统计出28处卫生死角后,物业人员立刻带着图纸来商议改进方案。当领导把一片自然垃圾堆彻底清扫出来时,有人忽然想起下地时老农说的:“好收成都是从清地开始的。”春风掠过焕然一新的社区,携着清凉的白玉兰香气,把统计人的严谨吹进了社区“肌理”。
暮色降临,办公楼灯火通明。博山队队员整理着今日的志愿服务日志,统计台账里不仅有帮扶数据,更收藏着张大爷珍藏的粮票、孩子们用糖纸叠的“最美志愿者”奖章。基层统计人的双肩,一头担着为国调查的使命,一头载着为民服务的初衷。当月光漫过统计普法展板,那些跳动的数字、温热的对话、互助的身影,都在诉说着:真正的数据生命力,永远生长在扎根大地的泥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