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产业为北京乡村振兴提供新动力
版次:06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5年03月27日
■ 张艺馨
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创新产业业态,强化联农带农作用,着力发展“一村一品”,以“土特产”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近期,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在门头沟、昌平、大兴、平谷、延庆5个涉农区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走访各区相关部门单位和多名农村居民,了解北京农村地区“土特产”产销、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北京农村地区“土特产”生产经营整体向好,带动旅游发展壮大,百姓收入不断提高。
政策引领发展,“土特产”经营信心足
北京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动土特产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助力生态涵养区农民增收,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资源保护+品牌塑造”等策略促进“土特产”产业提质升级,形成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协同发展的首都模式。目前,北京共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5种,其中北京鸭、昌平草莓、京西稻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凭借其历史底蕴和独特品质,成为首都农业的“金名片”。
调研显示,超半数受访户对农村“土特产”生产销售发展前景较有信心,认为“土特产”经营短期会明显提高收入或长期预期能提高收入。北京农村“土特产”产销优势也比较突出,近六成受访农村生产经营户表示“生产环境、经营环境、政策支持等产地环境优势明显,产品地域特色明显”,42.5%的受访户表示“宣传带货途径多,物流交通方便”,38.5%的受访户表示“物美价廉,性价比高”。
“亲友经营”为主,“土特产”经营效果佳
2024年5月,北京发布《北京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开展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活动。调研发现,在经营模式上,北京“土特产”生产经营模式基本以家庭及亲友经营为主,其中,70.1%的受访经营户经营方式为“无雇佣”,主要是“家人经营”和“亲戚朋友互助经营”。家庭亲友结构经营模式通过低成本运作和灵活决策,提高了经营户的互助合作效率,减少了监督、雇佣和沟通的成本。
调研发现,北京“土特产”生产经营户长期经营黏性显著,品牌认可度较高,产销规模稳中有增,叠加休闲农业回暖效应,带动京郊七成以上经营户实现盈利或收支平衡。调研显示,“从事土特产生产经营时间3年以上”的受访生产经营户占比达到78.2%,其中5年以上的占比达到66.1%;问及“近一年来生产经营规模变化情况”时,八成以上受访生产经营户表示生产经营规模稳定或有所扩大,其中56.3%的受访生产经营户表示“基本不变”,27.0%的受访生产经营户表示“明显扩大”或“适当小幅扩大”。在已经建立品牌的产销户中,82.1%的受访户表示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表现“比较成功”或“非常成功”。2024年,北京粮食、蔬菜生产供应充足,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持续转好,农村生产经营户营收情况不断改善,与2023年同期相比,36.2%的受访户表示“盈利”,39.7%的受访户表示“收支差不多”。
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土特产+旅游”
为了进一步促进“土特产”发展,北京近年来不断加大宣传,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推介会、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本地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调研显示,农村居民“土特产”产业生产经营品类较为集中,主要生产经营项目是“特色种植业农产品”,占比82.2%,其余依次为“农产品加工品”(20.7%)、“特色畜牧业农产品”(12.6%)和“品牌休闲农业”(12.6%)。在有所盈利的农村生产经营户中,62.3%的受访户表示“宣传推广好、销售渠道拓宽、农产品价格好”是盈利的主要原因。同时,北京着力建设“种业之都”,让优质品种助力产销双升。调研中,60.7%的受访户认为“农产品品种较好,产量提高”对盈利有帮助。
2024年,北京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2286.5万人次,同比增长3.5%,京郊旅游形成“以特促旅、以旅兴农”的良性循环。依托山区特有的气候条件,北京重点打造出“门头沟小院的悠闲时光”“心宿密云山水·休闲古北”等特色文旅消费品牌,丰富市民游客假日体验的同时,不断拓展“土特产+旅游”新场景,带动京郊乡村旅游焕发活力。如启动2024“京果飘香·全民采摘季”,联动全市3000个观光果园,结合果品地图与文旅活动,吸引市民体验鲜果采摘与文化探索,形成“农业+旅游”融合新场景,把“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的美好生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