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米糕

版次:04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5年02月21日

  ■ 刘蕴

  对于晋西陕北的黄土高原人家来说,记忆深处家乡的味道当属那盘金黄软糯的黄米糕。

  每至冬天,黄土高原上的北风依然凛冽,吹得大地一片苍凉。天寒地冻、呵气成霜,却挡不住乡亲们制作黄米糕的热情。

  黄米糕寓意美好,因“糕”与“高”谐音,因此吃黄米糕预示着来年步步高升,吉祥顺意;黄米糕角油炸后外表深红,寓意来年日子红红火火;黄米糕角里包着红糖、蜜枣等馅料,寓意来年甜甜美美。所以,黄米糕不仅是一种美食,还承载着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做黄米糕的原料是糜子,糜子是黄土高原人家普遍种植的一种杂粮,又分为软糜子和硬糜子,在我的家乡,硬糜子用来做黄米馍,软糜子则用来做黄米糕。软糜子去壳后,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煮熟后很黏。黄软米经淘洗后,还要用凉水泡一夜,然后捞出困水,再在石碾上碾米成面。细筛的面粉加水,搅拌成糕面,然后准备上锅蒸。

  蒸糕是个细活,没经验的人很难一次性成功。先要用温开水把糕面拌成均匀的颗粒,拌湿的糕面不能一次性倒进笼屉,而是要分数次撒入。先均匀地在笼屉里撒上一层糕面,待蒸气穿透糕面后,再撒一层糕面,避免中间夹生。边撒边蒸,撒到3至5寸厚时,不再撒生糕面,盖锅焖蒸。

  大概十几分钟后,蒸糕就可以出锅了。蒸熟的糕面先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然后就到了“揣糕”环节,所谓“揣糕”就是不停揉搓。都说揣糕得不怕烫,趁热揣,越揣越筋道。这可是个体力活儿,黏糯的糕面还冒着热气,即便烫手也要趁热“揣”。从我记事起,家里揣糕的把式就是父亲。只见父亲双手抹上油,时而蘸点凉水降温,快速地将糕面左右折叠,反复揉搓,几分钟后便把一大块凹凸不平的面团“揣”成外表光滑的糕卷。此时把洗净的红枣揉进滚烫的糕面里,就做成了素糕,老家人也叫“案糕”,家里馋嘴的小孩总在此时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素糕塞进嘴里解馋。

  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油炸后的糕角更美味。“揣”好的糕面团被搓成条状后,切成等分的小剂子,然后一家人便围在炕头的案板上,开始趁热包糕角,包进糕角的经典馅料是红糖,也可以包蜜枣。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工夫,案板上便躺满了包好的糕角,这时便到了糕角华丽变身的时刻了。热上一锅油,油里加上盐巴和大葱,再把捏好的糕角顺着锅边放入油锅中,在一片“嗞嗞啦啦”的声响中,糕角迅速被热油炸得表皮起泡,焦黄酥松。这时整个窑洞里都氤氲着黄米糕角的香味。糕角被炸至两面金黄后控油捞出,一盘金灿灿、香喷喷的油糕就做好了。

  这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就上事先炖好的豆腐粉条烩菜,吃一口菜,咬一口外焦里糯的黄米糕角,香甜溢满唇齿,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是长辈的关爱,也是一家人团聚的幸福。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但总有一些故乡的味道始终是心中最温暖的牵挂。于我而言,黄米糕不仅仅是一道美食,它更串起我浓浓的乡愁和记忆,更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家的温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刘蕴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