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的冬天

版次:04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5年01月10日

  ■ 王里翔

  小时候的记忆里,南方的冬天总是阴沉,微微的风裹着凉意渗进皮肤里,吹得人哆哆嗦嗦,有时还会下雨加雪,伸手一接,雪花便化在掌心,落在地上也积不起来,街上总是湿漉漉的,走上几步就成了“泥腿子”。大家都躲在自家的小院里不愿出去,院门一关,小院就是冬天的“避风港”。

  阴天时,屋里冻得人边搓手边跺脚,怕冷的人从楼梯间端出生火盆,拎起蛇皮袋直奔小院而去。生火盆端放在院中间,人们用火钳把蛇皮袋里的木炭一块块夹到盆里,小块放底下,挑几个大块支起来,中间架空,再用火柴点燃一小张纸,塞进空隙里,带着暖意的青烟便袅袅升起。过一会儿,盆里便泛起微微红光,黢黑的炭、堆积的花白炭灰和陈旧的暗绿色火盆似乎都被点燃了,升腾起一股生气。大人、小孩一个个搬起板凳,围着火盆挨着坐一圈,拉拉家常,说说笑笑,好不热闹!盆里的炭火都显得更亮了,身子更暖了,时间也变慢了。等到火烧了一阵子,调皮又馋嘴的小孩赶紧把花生、鸡蛋扔到盆里,用铁镊子扒拉开炭灰,把这些“小宝藏”埋在烘过的木炭里面慢慢地烤,溅起的点点火星相互碰撞,发出毕毕剥剥的声响,火势变得更旺了。火盆的上腰有一圈镂空雕花,孩子们隔着雕花,聚精会神地盯着盆里,好像这样更有一丝神秘感和仪式感,又好像炽热的“眼神聚焦”能让盆里的“宝藏”熟得更快。随着一阵香味从炭火里钻出来,心心念念的美味便烤好了——鸡蛋壳微微裂开,上面爬着黑色的纹路,花生壳也带着焦黑,剥开之后红皮略皱,果仁微黄,恰是火候,吃起来有一股温热的炭火香味,这是独特的童年味道、家乡味道。

  在南方,冬天的阳光很金贵。太阳一出来,小院里的人也活泛起来,所有人都把衣服、被子搬出来晾,当然还有各种“年货小吃”。“风腊冬腌,蓄以御冬”,小院的空地上“大圆圈”取代了“小圆圈”——小小的火盆已不见踪影,几个大团箕占据了小院的半壁江山,一片片南瓜干整整齐齐地躺在团箕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竹竿上错落地挂着一串串香肠和腊肉,这些全是年夜饭上的宠儿,它们也勾起了鸡肚子里的馋虫,公鸡、母鸡三三两两伸长脖子在竹竿底下来回溜达,这下鸡窝里唱起了“空城计”,却给了孩子们可乘之机。一群小孩蹑手蹑脚地走到鸡窝前面,年纪大一点的姐姐负责放风,盯着鸡群的动向,我和弟弟迅速把手伸进鸡窝,从草堆里掏出几个温乎的鸡蛋,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里,连跑带颠地拿去向大人炫耀。院子里的枣树在这里伫立了好多年,小时候感觉时间总是漫长,老盼着枣树快点结果,快点变红、裂口,等到沉甸甸的枣子把树枝压弯,从枝头摘下一颗尝尝,冰冰凉凉、又脆又甜。只是到了冬天,树上的枣子早已掉光,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站在树下抬头看着,枝丫把天空的一角划得七零八落,就像童年的回忆拼图。

  后来长大到了北京,家里的小院变成了小区的大院。秋天,大院的路上都是一颗颗掉落的银杏果,黄澄澄、圆滚滚的。前几年尝过一次盐焗银杏果,刚放进嘴里有淡淡的咸味,一口咬开脆壳,小小的果实均匀透亮,软糯润弹,微苦回甘,不知不觉从嘴里滑过便被咽下了。走在大院里,我有时会想起家里的小院,想起掏鸡蛋、摘枣子、生炉子、晾被子的乐趣,想起围炉暖语、炭火微醺、腊味挂梁、团箕遍地……随着四季更替,这些独一无二的童年记忆愈发斑驳,也愈发让人怀念,我带着小院的温馨和暖意,继续走过北国一个又一个冬天。

作者:王里翔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