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粮食全面统计工作感悟
版次:03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5年01月10日
■ 宋继忠
粮食,国之根基,民生所系。自2024年7月份接手粮食全面统计工作以来,我深切感受到基层粮食全面统计工作涵盖之广、时间跨度之长以及数据处理之繁杂,也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到一些个人感悟。
用心用情
编织粮食信息的巨网
粮食统计不只局限于简单的数字记录,其触角伸向了粮食产业的各个角落。从广袤的农田开始,统计工作便启动了对粮食生产的全方位监测。从粮食全面统计报表明细上,可以看到基层一线粮食全面统计工作者的艰辛与汗水。早稻、中稻、晚稻、玉米、大豆、绿豆、马铃薯、甘薯等等,都需要乡村一线统计员一步一个脚印去丈量与统计,每一块农田的信息都不容遗漏,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粮食生产的基础数据拼图。
小小的粮食全面统计报表,几乎囊括了本地本区域所有粮食作物种植情况。在村一级统计调查员眼中,小到每家每户种植了几亩几分的马铃薯及甘薯,大到每个村小组种植了几百上千亩的早中晚稻,都需要他们逐户去问去收集,需要他们走遍全村每家每户,时时刻刻和全村农田农户打交道,才能收集到最真实可靠的种植面积数据。
而进入收获环节,统计范畴进一步延伸到各类粮食作物的产量汇总。不管是农户的自家留存,还是农户的自由销售,都需要各村统计员一笔一笔记录汇总。这么广泛的统计范围,如同绘制一幅宏大的粮食产业地图,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粮食供需平衡的大局,任何一处的疏忽都可能在宏观决策层面影响对粮食生产形势的判断和分析,进而可能影响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
风雨兼程
见证产粮周期的轮回
粮食统计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伴随粮食种植收获的完整周期,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从秋冬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统计开始,我们便踏入了这一征程。在春播的繁忙时节,统计员就密切关注着各村播种进度,这些数据如同春天播下的希望种子,为后续的粮食生长预测提供着最初的养分。
根据季节更替,我们相应开展了不同阶段的统计工作,定期的田间监测数据收集成为乡村统计员的工作重点。从2023年12月到2024年11月,统计人员时而迎着风雨,穿梭于田间地头,统计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时而顶着烈日,深入各家各户,统计全村粮食收获信息。这些数据的动态变化反映了粮食产量的潜在趋势,犹如夏日里茁壮成长的庄稼,每一次数据更新都是对未来收获的一次预估。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跨度里,统计数据见证了粮食从孕育到收获的全过程,也反映了农业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交织关系。长期积累的数据序列,宛如一部生动的粮食编年史书,为分析粮食产业的发展趋势、制定长期稳定的粮食政策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历史镜鉴。
严谨的态度
锤炼精准决策的基石
粮食统计工作所涉及的数据量很大,在生产阶段,需要各村统计员及时统计全县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在预产阶段,需要各村统计员到每户家中进行预产登记;在收获阶段,甚至需要各村统计员手持计算机,一户一户计算大家的粮食收获情况。这些数据来源广泛多样,有的来自实地预计,精准到每一块粮食作物长势情况;有的源自“老表”的销售数据,需要根据水杂情况进行修正。在计算过程中,各村级统计员需要手动累加,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每当这个时候,各村“老表”有的会笑眯眯地瞧着统计员,说着家里种植的几亩早稻、几垄豆苗等等,结了多少稻子、多少大豆,向统计员们叙说着希望;有的会很遗憾地回答统计员,今年收成不好,自家种的水稻才收多少谷子,差点亏本等等。一亩两亩累积到上千亩,一斤两斤最后到几万斤,小小的数字,随着统计员的日夜入户,逐步汇聚成粮食产量的全国数据。
粮食全面统计为政府制定粮食收购价格、储备规模调整、市场调控措施等决策提供了关键的量化依据。粮食统计工作的艰辛与复杂,恰似一场无声的战役,但其中蕴含的价值却熠熠生辉。在这广阔、漫长且充满挑战的数据征途中,我们的基层统计员们正在努力克服困难,奔走调查、认真汇总,为粮食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让粮食安全的基石在精准的数据支撑下更加稳固,迎接每一个丰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