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西安“土特产”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版次:03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5年01月08日

  ■ 殷丹丹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实际工作的农业农村切入点。近期,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开展农村“土特产”专题调研,了解陕西省西安市“土特产”发展现状。调研结果显示,西安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基础上,大力提升“土特产”竞争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优化产业格局,重点打造产业链

  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定位为准,西安对各区县实现“精准画像”,确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作。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不断强化政策供给和项目支持,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打造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产业发展上,西安市重点打造乳制品、蔬菜、猕猴桃3条百亿级和葡萄1条50亿级产业链,带动每个区县至少配套建设1条10亿级产业链;成功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园1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8个、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24个。目前,西安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4家,经营性收入达750亿元,带动约40万户农户致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调研显示,近半数经营者充满信心,六成认为拥有特色优势。在生产经营信心方面,认为前景非常好,短期会明显提高收入的受访者占10.1%;认为前景比较好,长期预期能提高收入的受访者占37.3%;认为前景一般,竞争相对激烈的受访者占42.4%;认为前景比较差或非常差,考虑减产或转行的受访者占10.2%。从产销主要优势来看,经营户认为主要优势居前三位的为:产地环境优势和产品地域特色明显(占61.0%),宣传带货途径多、物流交通方便(占34.7%),物美价廉、性价比高(占30.5%)。

  聚合要素资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为壮大特色产业,西安市近年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助力经营户发展。调研显示,从是否享受过政府支持方面来看,八成经营户表示获得过政府支持,其获得的政策支持居前三位的为:税费减免、生产经营补贴、农田基地建设等财政支持(占56.8%),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支持(占33.9%),生产加工销售的技术培训指导以及品牌打造宣传推广(均占28.0%)。

  与此同时,西安市还充分发挥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全程控制试点城市和市农检中心获批的5项国家评价全面授权资质等特色优势,以及农村改革、“三资”清理率先突破的亮点优势,统筹乡村建设行动,逐村确定村庄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以“无农不旅”思路谋划布局,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和城市发展业态,推进农文农旅农科农教深度融合,培植农业景区15个、乡村空间站18个,成功打造秦岭北麓绿色生态循环及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一批特色村镇,成为西安人民丰富的“半小时生活圈”和“城市后花园”。2023年,西安休闲农业接待人数达2717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9.4亿元。

  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土特产”竞争力

  近年来,西安先后培育出临潼石榴、周至猕猴桃、户县葡萄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3个,培育省以上农业品牌43个、名特优新农产品30个、特质农产品67个,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做优品种、提升品质、做强品牌,组建农资、电商等4个行业联合会,建成两个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示范带动猕猴桃、奶山羊、葡萄、石榴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2023年举办及参加农产品品牌营销活动46场次,签约数量达72个,意向金额为126亿元。调研显示,全市“土特产”品牌建设颇显成效,近六成农产品已建立了当地品牌,其中七成经营户认为品牌建设非常成功或比较成功。

  此外,西安市还聚焦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建设1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服务体系,搭建了“首席专家+岗位专家+重点试验示范站(基地)+农民合作社+高素质农民”的框架制度和人才体系,实现了资源整合、跨界融合。2023年,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1945场次,培训农民人数达17.29万人,培育高素质农民2504人,强化人才对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市校融合,建成西安都市农业试验示范站(市级站)1个,建成周至猕猴桃、鄠邑葡萄、长安花卉等区域推广站10个,引领特色产业发展。

作者:殷丹丹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