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4年11月26日
■ 韩宜臻
超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特大城市为城区常住人口500万-1000万之间的城市,超大特大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据全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21个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发展方式正在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示范引领作用强劲。
高质量发展指数高于全国
超大特大城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取算术平均值,下同)为84.6,比全国城市(取算术平均值,下同)高9.2,比2022年提升1.1。综合质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指数分别为83.1、87.8、89.0、88.1、86.3和78.0,分别比全国城市高9.2、13.9、8.3、3.8、13.6和7.4,创新和开放发展优势尤为明显;综合质效、创新、协调、共享发展指数分别比2022年提升2.5、0.8、0.5和1.8。
综合实力强且持续提升。2023年,超大特大城市市辖区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GDP)、地方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合计分别为26118万人、37.6万亿元、3.9万亿元和5.0万亿元,分别占全国城市(地级以上城市,下同)的38.8%、48.8%、55.6%和46.6%,分别比2022年增长0.3%、5.3%、7.2%和4.2%。
创新动能足且不断加强。2022年,超大特大城市R&D人员(规上)、R&D经费支出(规上)、发明专利有效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分别占全国城市的39.4%、44.4%、66.6%和57.3%。2023年,北京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6.73%,超过纽约、柏林等国际知名创新城市;上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4万家,占全国的5.2%,较2022年增长9%;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8%;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和西安等11个城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均超过千亿元,对全国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协调发展逐渐走深走实。2023年,超大特大城市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市辖区服务业增加值合计占GDP比重为67.2%,比2022年提高1.4个百分点;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4.4万亿元,占全国城市比重为47.0%,比2022年增长7.5%。城乡差距继续缩小,超大特大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均低于2022年,18个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低于全国水平。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中位数为84.2%,远高于66.2%的全国水平。
绿色发展步伐稳健有力。2023年,超大特大城市城区实体地域绿化覆盖率均值为36.7%,比全国城市高1.1个百分点,比2022年提高1.9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33微克,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津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5年年均下降2.4%。上海公园5年间从243座增加到了670座。郑州、长沙、东莞和西安等城市深入推进“双碳”战略,加快建设“无废城市”。
开放水平高且韧性彰显。2023年,超大特大城市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数、港澳台居民及外国人员数分别占全国城市的52.8%、59.5%和57.6%。青岛外贸进出口额8760亿元,比2022年增长4.6%。深圳外贸进出口额3.87万亿元、增长5.9%,占全国的9.3%,规模创历史新高;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300.7亿美元,比2022年增长20.0%;跨境电商商品交易总额突破8000亿元,卖家约占全国的50%。
民生福祉好且连续提升。2023年,超大特大城市市辖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和教育支出分别占全国城市的46.1%、43.8%和46.2%,分别比2022年增长7.0%、7.8%和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2年均有提升,17个城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杭州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城镇新增就业32.9万人,发布实施国内首个《大学生创业园服务规范》地方标准,连续4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长沙新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00家,新改建室外运动场155个,新增停车位16.3万个,扩充基础教育学位7.7万个,获评“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
发展方式加速转变
超大特大城市立足战略定位,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核心功能,深化城市治理改革,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发展方式加速转变。
空间布局更加优化。超大特大城市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交通网络,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积极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建设功能完善的郊区新城,加快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推进城市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北京持续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空间新格局,核心区和中心城区的“四个中心”功能更加突出,副中心和平原新城有序承接功能疏解,生态涵养区生态屏障功能增强。上海深入推进“五大新城”建设,“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发展新格局逐步成形。深圳积极开展龙华、光明和大鹏新区建设,为全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都市圈规划共制、交通互通、产业协同、服务共享等加速推进。国家级都市圈达14个。南京都市圈实现高快速铁路设区市节点通达率100%。广州都市圈内广佛单日跨城通勤超170万人次。成都都市圈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机构增至154家,跨市域协作配套企业增至1551家。
核心功能更加彰显。超大特大城市不断加强经济产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国际交往、航运物流等方面发展,各城市核心功能更加彰显。哈尔滨等城市特色旅游“出圈”,文化交往功能增强。深圳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和对外开放门户功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4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6.8%;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59万件,占全国的21.5%;全年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9.3%,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数占14.9%,港澳台居民及外国人员数占12.3%。成都先进制造业基地功能提升,培育了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和航空航天等1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和轨道交通装备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城市治理更加高效。超大特大城市深化城市管理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加强上下联动和左右协调,加速推动形成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北京创新推进接诉即办改革,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上海城市治理强化数字赋能,实现“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杭州统筹推进城市大脑2.0和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构建超大城市治理操作系统。
城市品质明显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积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推动城市服务普惠便捷,推进海绵城市和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大力提升城市品质。据中规院与百度地图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超大特大城市城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均值为40.1%,比全国城市高12.4个百分点,比2022年提高2.2个百分点;城区消防救援5分钟可达覆盖率均值为86.7%,比全国城市高16.1个百分点,比2022年提高1.1个百分点;超大、特大城市单程通勤时长分别为39分钟和35分钟,与2022年相比皆下降或持平。大连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燃气管网1350公里、老旧小区192个、1100万平方米,新增停车泊位4万个,建成“口袋公园”116处。广州推动国内外原创作品首演,大中型演出数量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