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路上思绪生

版次:04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4年11月15日

  ■ 张霁

  十四五岁的时候,我喜欢读《诗经》,尤其是里面的“国风”部分。通过读“国风”,我知道了古时候有一种很有意思的工作叫“采风”。这项工作是由周天子任命官员,到各地搜集民间的诗歌和民谣,然后上报朝廷,观察了解民间风情和百姓的疾苦,调查政教得失。官方把“采风”得来的情况作为施政的参考和依据,实际上,这就是周朝的调查研究了。当时我就想:要是能做一个“采风人”,走遍大好河山,访尽千家万户,看尽世态民情,那将是何等有趣的事情?

  幸运地进入重庆国家调查队系统之后,我成为一名统计人。调查队系统的一大工作特点就是深入基层、贴近民生,有大量的实地走访和调研任务。于是,我也踏上了“采风”之路。

  “采风”之路上有苦有甜,有汗水也有欢笑,有遗憾也有收获。现在想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么三件事。

  一是参加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处室课题调研。当时重庆的医养结合产业刚刚兴起,全市相关机构不多,有些区县甚至一家都找不出来。要想找到足够的、合适的调研对象并不容易。所以我们最终走访的名单覆盖了很多区县,整个调研时间线拉得比较长。

  也正是这一次机会,让我一个初到重庆的人,见识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风景。在“采风”路上,我们乘坐了很多种交通工具,有汽车、轻轨、高铁、平湖快车和绿皮火车。在漫长的旅途中,我从车窗外看到了郁郁葱葱、重峦叠嶂的山脉,看到了山高谷深、江峡相拥的峡谷,看到了汹涌的夏日江水在高架桥下奔流。

  在“采风”路上,我们和不同的人交谈。其中有民政局下属的养老院负责人,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下设养老机构的负责人,有民营医院的院长,有私人养老机构的企业主,有退休后住进养老院的老领导,有被社区安排住进养老院的五保户,有患慢性病但不想长期住院的老年人……在和不同对象的交谈中,我明显感觉到,各个机构的负责人非常乐意和我们交流。因为他们是行业的先行者,对未来的发展多少有些不确定,特别希望统计机构能够为他们发声,让党委政府能够重视、支持他们的积极探索,在政策方面给予他们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养老院的老人们也非常乐意和我们交流。因为他们一方面有些孤独,希望和外人敞开心扉的交谈。另一方面也希望政府能为像他们这样身体不太好,但又不愿意长期住院的老人提供更多的养老选择。

  那一次调研虽然身体有些疲倦,但精神始终是兴奋的。因为感受到了被访者的期待和信任,感受到了统计工作的使命和意义。不久后,这篇调研报告被市领导批示。再后来,市里面出台了相关的行业指导意见。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自己参与、见证了一个行业的初始兴起,正逐步发展,内心的满足感是无法言喻的。

  二是劳动力调查样本摸底复查。那是我到重庆的第二年。国家局要求对劳动力调查新样本进行摸底复查。要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绘制建筑物示意图、编制建筑物清单和住房单元底册的工作任务。这对我来说是一项新工作。在那一个月的时间里,有时是领导带队,有时是和同事一道,有时是单枪匹马,我辗转多个区县,与区县局队的同志们、村社干部们一起,拿着地图、清单和底册,一一核对,走过了很多地方。

  我第一次见到重庆农村特有的院坝建筑。几户人家围成一圈,中间一块空地,就是一个院坝。有些院坝周围还要种一些柚子树、柑橘树或者黄桷兰树。山风吹来,树叶就哗啦啦地响。我还见到重庆特有的、依山而建的高楼,一楼外面是公路,十楼外面也是公路,二十楼外面还是公路……

  有一次,我从清晨出发,和同事们爬到万州区高笋塘街道。他们告诉我,这里是重庆区划代码的头一个。我拿着地图走街串巷,一个一个建筑物、一个个房屋核对过去,感觉自己变成了童话里面的小孩子,爬进重庆这个巨人身体的内部,仔细观察他的骨骼、血管和肌腱。这个过程,爬高下低,蛮有意思。

  三是劳动力调查入户陪访。从接手劳动力调查工作以来,为了保障基础数据质量,我们几乎在每个月的入户调查期间,都要到不同的调查点,和调查员一道入户。很多被访户一开始心存疑虑,但是在我们的沟通和解释下都放下了戒备,敞开心扉接受我们的调查。这个过程中,一家夫妻面馆给我印象颇深。

  初次到访,我们是趁顾客不多的时候,在面馆里调查,男老板穿着围裙出来和我们攀谈。在交谈中了解到,他家的女儿在上高三,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两年后,我们再次到这个调查点陪访,又抽到这一户。我和男老板问起他的女儿。他解释,孩子已经考上了大学,今年大二了。我笑着和他解释,那他这一户就要少登记一个人,因为她女儿已经不算是常住人口了,希望接到回访电话的时候不要说错。

  男老板并没有马上接我的话,而是愣了一下说:“是啊,娃娃大了,就要飞走咯。”看着他有些失落的神情,那一瞬间,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我离家数千里到外地上班,他们是不是也像这个面馆老板一样,会有那么一丝丝的失落呢?孩子长大后就要离开家,进入社会。就像小鸟长大了就要离巢,要飞向天空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只留下父母在家中想念孩子。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在那天下午,我和几千年前的周朝采风人一样,遇到了思念孩子的父母。

  我喜欢这样的“采风”工作。在这条“采风”路上,我是一个数据的收集者,更是一个个故事的倾听者和记录者。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都有他们独特的故事和经历,我和他们一道,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澎湃向前的宏大篇章。

作者:张霁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