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4年07月15日
■ 程洪波
没有蜕皮变成蝉的知了猴,鲁西南一带称为“爬叉”。这种小生命每年夏至前后破土而出,持续约半个月。夜晚抓知了猴,不知谁起了形象的名称——“摸爬叉”。
20多年前的农村,“摸爬叉”是孩子们的专属活动。每天下午放学,我们从教室里呼啸而出,回家找到小铲子,来到附近的小树林寻找“爬叉”的痕迹。眼睛仔细盯着地面,一个个小洞都是重点怀疑对象,指甲盖大小、形状规则、边缘较薄的洞口惊喜最多,用手指轻轻一抠,洞口遽然变大,一只身形肥硕的“爬叉”探头探脑,我们把小拇指往里一伸,“爬叉”就会用它的脚抓住手指,这时轻轻一抬手,一只“爬叉”便收归己有。运气好的话,半小时就能抓到五六只,装到瓶子里满载而归。
一般来说,“爬叉”出土有两个集中时间,一个是傍晚前后,一个是半夜十一点左右。老家当时路灯还没有普及,家里照明用十五瓦的电灯泡,移动照明设备是两节干电池“驱动”的手电筒,夜里出了家门黑漆一片,虽然当时乡风淳朴、治安良好,但对于怕黑的我来说,是不敢去摸“夜场”的。如果能集齐五六个半大孩子,带着竹竿短棍塑料桶,在电筒乱晃、高谈阔论中招摇而过,那气势不说“横扫魑魅魍魉”,也足以“制霸”夜晚的村庄。
印象中,大人们很少参与这项活动。稍微大点才明白,六月份正是“三夏”农忙时间,从小麦黄熟开始,割麦子、脱粒、晾晒、归仓、种玉米、浇水、除草等等,家家男女青壮劳动力常常连轴转,吃过晚饭就带着一身的疲倦进入了梦乡,第二天又要开始新的忙碌,他们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再去享受孩子眼中的闲情逸致了。
随着我们这代人慢慢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机械的普及,让农户不必再跟风雨抢收成,以前半个月的麦收工作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只需要两三天就能完成,农民的荷包逐渐鼓了起来,“摸爬叉”也从孩子的娱乐变成男女老幼齐参与的“盛会”,许多城市居民也加入了“摸爬叉”大军。
夏日清凉的晚风徐徐吹过,或单人独行,或一家老小,或三五好友,一手强光手电一手木棍竹竿,穿小道过田埂,在树林中一遍遍巡视而过,眼睛仔细寻找着猎物,嘴上谈论着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正是“灯比人多、人比树多、树比爬叉多”,“摸爬叉”成为农村地区仅次于元宵“烟火晚会”的群体活动。伴随着“摸爬叉”队伍壮大,野生“爬叉”数量在减少,“爬叉”价格从一两毛钱一只逐渐涨到五六毛一只,近两年更是达到一块多一只,“爬叉”养殖慢慢形成产业,“油煎金蝉”也是众多餐馆饭店的地方特色美食。
每年夏至前后,我还是会想起“摸爬叉”的那些点滴,儿时的伙伴,夏季的凉风,夜晚的月光……都是我儿时美好的回忆,将一直珍藏在我的心底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