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山县枇杷变身致富“金果果”
版次:06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4年06月27日
■ 胡大利
湖北咸宁市通山县枇杷种植历史悠久,全县13个乡镇枇杷培植面积超3万亩,位居中南五省第一。枇杷产业历经多年蓄势发展,已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组织化等特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时期
枇杷果粒不大但营养丰富,兼具药食价值,其果实、花和叶皆具有止渴、润燥、清肺、止咳等功效。通山枇杷种植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长期以来,通山人沿用“自产自销、自种自用”模式,种枇杷、吃枇杷,制作枇杷膏、饮用枇杷茶,留下了大量枇杷药用丹方和故事传说。
近年来,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引导和返乡创业能人的带动之下,通山县试种大五星、早钟6号、白玉等优质枇杷品种均获得成功,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带动了周边群众竞相种植。自此,通山枇杷产业进入规模化、产业化、优质化发展阶段。目前,通山大畈枇杷主推的大五星、早钟6号、白玉等新近引进的优质新品种,鲜果个更大味更美、汁更多肉更厚,甜酸适度,酿成的枇杷酒色如琥珀、口感甘醇,备受市场好评。
产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
截至2023年,通山全县13个乡镇采收鲜果3000万公斤,产值达3亿元,种植规模、产量和产值均位列华中之首。其中,主产区大畈镇下辖13个行政村有3200余户群众专业从事枇杷种植,规模超过两万亩,形成了“户成林、村连片、枇杷树漫山遍野”的种植格局。
在产业研发方面,“院士工作站+综合试验基地+协会农技服务中心+科技示范户”的服务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已建成的国家枇杷种质资源圃年培育优质种苗20余万株。广州八福康公司自主研发枇杷膏系列产品,华星集团研发生产高端枇杷酒和枇杷饮料,推动通山枇杷实现精深加工。
此外,枇杷产业品牌不断升级。2012年,“隐水洞”牌枇杷获国家绿色品牌认证;2019年,“大畈枇杷”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大畈镇大坑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枇杷示范村。目前,通山县枇杷产业相关龙头企业发展至5家。
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如今,通山县坚持在市场中求新求变,不断推动通山枇杷从“小水果”跃升为“大产业”,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2018年,通山大畈镇鸡口山村种植户采取“租赁流转土地+土地入股经营”模式流转大坑村山地6000余亩,集中连片发展枇杷种植,打造全县规模最大连片种植示范基地,带动连片集约经营。与此同时,通山县连续6年举办枇杷旅游节,累计吸引带动周边地区前来观光旅游、采摘体验游客超过10万人次,枇杷产业与文化旅游加快融合。
根据测算,枇杷丰产期每亩产量为3000-3600斤,按每斤至少3元计算,每亩果园年产值可达1万元,基本可实现第一年回本、第二年受益、连续3年增收。近年来,主产区大畈镇300余户脱贫户种植枇杷年均增收5000元;700余户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年终分红”模式参与枇杷经营,每亩土地每年获取租金和分红近800元;170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用工高峰期月收入超过3000元,带动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