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户调查里的“汉字密码”

版次:04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4年05月10日

  ■ 潘榕

  “香信”不是信笺,是餐桌上一种常见的食用菌;“慈姑”也不是慈祥和蔼的姑姑,而是美味可口的“茨菇”。还有诸如“指羌”“猎干”“大肠让”等等看起来莫名其妙、无从解释的生僻词语,让人更加一头雾水,但我们住户调查人或许稍加猜度,就能顺利破解“密码”,给出一个意想不到、啼笑皆非的答案。

  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记账户每天根据家庭成员实际生活情况记录每一笔收支,内容涵盖面广;而记账户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生活方式、地方习俗的差异,使得调查采集而来的资料表现形式各异,但经常也会写成一个个“天书”似的谜团,让住户调查业务人员为了准确归类而绞尽脑汁、哭笑不得。从事住户调查工作十余年来,我像一个身经百战的“福尔摩斯”,通过一遍又一遍推敲“侦查”,不断发现新鲜例子及时总结,不知不觉也成为一种工作上的乐趣。

  记账户写下“天书”主要有三种原因。

  一是差错所致。通常由于一些记账户写错别字、习惯用简体字,或手写输入手持电子设备无法顺利识别造成。如“文香”实为“蚊香”,“九才”应为“韭菜”,“豉油”写成“鼓油”“是由”,“淮山”被识别成“三隹山”等等,此类差错较易破解。

  二是地方习俗、使用方言所致。梧州属于使用粤语的地区,大部分记账户记录的收支项目真实反映了两广地区生活特点,要耐心循着这条线索去破解。如“飞发”,是粤语“理发”的意思,“浪口中”应为“漱口杯”,“火水”应为煤油,“仔比”实为儿子给的赡养费。字面无法参透的谜团,用方言多念几遍,自然迎刃而解。但自信经验丰富的我有时也会遇上风俗习惯上的难题,如农村地区某记账户记下了一笔“镇安贯做旦”,愣是让我猜了半天也摸不着头脑。最后请教当地经验丰富的“行家”才成功甄别出“做旦”是指在村里祠堂举行祭祀活动,根据有关指标解释该笔开支应归类为购买其他杂项用品。

  三是收支要素没有记全。大多数记账户将生活收支用“动宾”短语结构记录,能完整地诠释项目品类,一目了然,如“看病”“买药”“交学费”等;但也有记账户讲“故事”只讲一半,让你抓破脑袋瞎猜。如遇上耳熟能详的“金典”“黑人”“喜之郎”之类,记账户漏记的要素呼之欲出,但要是碰上“串天猴”“一本通”等模棱两可的品名,则要联系记账户才能及时编码、精准归类。

  在我记忆中也有使尽浑身解数才能艰难破解的“汉字密码”,这要凭耐心和细心,用“放大镜”循着以上三种原因逐一推敲,结合记账户生活习惯、年龄等因素,再综合此账目相应的单位着力拆解,最后向记账户求证。如“爱助”“从毛”这两词,字面看得人云里雾里,经反复推敲证实,却为八竿子也打不着的糍粑、茼蒿菜。又如本文开头引用的“指羌”“猎干”“大肠让”,答案分别是“子姜”“猪肝”“大肠酿”!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为“破解”住户调查“汉字密码”,确保统计调查产品的质量,住户调查业务人员不懈努力,在2017年全国住户调查电子记账全面铺开以前,调查数据全靠纸笔记录,他们堪比“统计翻译”,运用火眼金睛从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字体中甄别记账户实际传递的生活收支,务求真实反映民情民生。近年来,随着统计信息化技术不断改进,电子记账的调查户只需输入一个字,输入框即出现备选项,从而直接选择收支项目,快捷而准确地完成每一笔记账,减少记账户麻烦的同时大大减轻了业务人员破解“密码”的负担。

作者:潘榕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