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论坛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

版次:02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4年04月15日

  本报记者张涵北京报道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发院”)主办、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协办的“北京经济论坛(总第12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如何更好利用北京的教育、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应对人口管制政策和人口活力、政策治理求稳等诸多挑战,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本次论坛聚焦的热点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凯认为,新质生产力包括五点内涵:一是以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力提升为主导;二是依靠产学研一体化;三是与新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四是统筹经济效率和经济安全的关系;五是强调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提升劳动者的素质,要培养新质劳动者;同时,当前还需要在完善产业布局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等方面,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协同。

  中国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轶围绕首都北京如何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四点认识:一是要进一步明确首都北京的功能定位,既要保持经济发展上的领先地位,又要处理好与京津冀一体化和国家发展的关系;二是要科学制定支持政策,有效利用财政资金,避免投资泡沫化,确保政策目标实现;三是要提升北京人口活力和人才吸引力,应对人口流动、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的挑战,加强与国际大都市在科技创新竞争中的优势;四是要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弘扬科学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通过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这一提高的关键就是创新。”刘凯强调,要素的改变和量的优化都与创新密不可分,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突出的特点之一。刘凯表示,北京在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具有教育、人才、科技、总部经济、高端服务业、国家政策支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与良好基础,同时也面临人口管制政策和人口活力、政策治理求稳等方面的现实挑战以及高科技投资泡沫化、机制设计不到位导致扭曲激励、“创造性毁灭”所带来的冲击等潜在风险。针对北京面临的现实挑战,刘凯提出八点建议,一是进一步理清首都功能的定位;二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搞对激励政策;三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融合;四是分类支持新质生产力的不同层次;五是重塑北京人口活力和城市竞争力;六是理顺风险观,既对创新失败有容忍,也主要依靠健全的资本市场来配置风险;七是简化政策体系;八是关注并科学应对“创造性毁灭”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和社会冲击。

作者:张涵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