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

​——德阳市统计局成立四十年掠影

版次:04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4年03月25日

  1月1日,德阳市市长刘光强调研指导五经普现场登记工作。

  ■ 本报记者 魏琳

  40年前的一个秋天,在一间市政府建造的临时办公房里,四川省德阳市统计局第一任局长胡能效正用手拨着算盘汇总统计数据。没有空调,他的脸上淌着汗。

  “那时全局只有一台电脑,三间办公室加起来不到60平方米,哪里像现在——听说再过几个月,全局将搬入5层小楼独立办公,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办公条件的改善真是不一般!”胡能效忆起创业艰辛感慨万分,“如今,统计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统计数据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

  40年来,德阳局把统计数据真实准确作为统计部门第一政绩,以提高统计能力、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为己任,党建引领有“高度”、薪火相传有“长度”、探索创新有“宽度”、服务发展有“深度”、苦练内功有“厚度”、学先争优有“态度”、关心关爱有“温度”、厚积薄发有“气度”,以高水平统计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行而不辍 履践致远

  40年来,从手填统计报表人工送达上级部门,到统计联网直报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从用一把算盘、一个计算器处理数据,到全方位信息化办公“向大数据要效率”……德阳统计工作在艰难中起步,在开拓中奋进,在发展中变革。

  40年来,德阳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近年来,德阳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加强党建品牌建设,切实把统计工作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和全省全市工作布局中思考和谋划。

  40年来,虽然统计职能、指标、方法因时而变,但德阳统计工作者的初心未改。他们坚守为国统计、为民调查职责,把统计工作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和全省全市工作布局中思考和谋划。

  40年来,德阳统计工作者求真求实、创新创先,从在全国首批单设普查中心、民调中心、执法监督局到推动市级行业主管部门设立统计科、首席统计师;从组建宣传中心到入选全国统计系统唯一“统计法治宣传基地集群”……德阳局先后荣获全国统计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等30多项荣誉称号。

  40年来,德阳局有序开展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等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坚持为民服务,积极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听民意、察实情、促发展。

  主动作为 靠前服务

  2023年上半年,德阳局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基础在农业、关键在工业、重点在三产、潜力在建筑业”,建议“把握好投资领域结构平衡、三次产业内部平衡、农林牧渔季度平衡”,为助推地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德阳局赢得了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今年先后受邀在四川省统计工作会议和德阳市委“奔三”计划推进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统计局是经济运行监测的重要部门,我们生产的统计数据要成为经济发展的‘温度计’、宏观决策的‘信号灯’,及时准确反映新经济、新模式、新变化。”德阳市统计局局长陈敏表示,“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升统计服务质量和水平,数据统计得快、分析得准、建议得及时。”

  无论是在德阳艰苦创业、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各阶段,还是在当前面临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等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机遇中,德阳统计工作者从数据中把握规律,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统计支撑。

  长期以来,在不遗余力服务党委政府决策的同时,德阳局对社会公众也提供了可圈可点的服务——从1983年第一份手写的《统计月报》出炉,到2017年微信公众号“德阳统计”的问世,以及随后《统计专报》等相继出版,德阳局发布的数据产品越来越多,通过一组组数字、一幅幅图表,将德阳逐光前行的瞬间镌刻在历史长河中。

  德阳局以海量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开展了多角度的分析监测。他们从分析“同比”并研究“环比”角度、从宏观经济数据和市场主体感受角度、从经济运行态势和微观新情况角度,用数据全面、客观地描绘了这座“川西明珠”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

  改革创新激发新活力

  德阳局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努力拓展统计工作“宽度”,不仅在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更在思想解放和创新思维方面展现了前瞻性和领导力。

  为更好统筹全市各行业数据统计,德阳市委作出由统计局局长兼任市政府副秘书长这一制度性安排。同时,在关键部门设立首席统计师、统计科;设立统计科的市级行业主管部门,由市县统计局选拔优秀干部分管统计,确保统计工作的专业性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多年来,德阳局在法治与人才建设上深耕厚植,将统计法律法规、指标解读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之中,让统计法律和业务知识走近群众。

  统计人才在沃土中成长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40年来,一代代德阳统计工作者不负春光、只争朝夕,在探索中成长、在创新中突破,建立了规范务实的培养体系,构建了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统计干部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为了促进全市统计干部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德阳局用活、办好“统计大讲堂”,每月举办专题业务培训班,邀请国家统计局、四川省统计局专家授课,遴选统计系统干部上台讲课,干部的专业素养迅速提升。在每年开展的读书分享会、年轻干部风采展示等活动中,统计干部充分展示才艺并分享对生活的感悟,“爱读书、爱生活、爱统计”的文化氛围在全市统计系统蔚然成风。

  值得一提的是,德阳局与厦门大学智慧与绿色发展中心共建的“数字经济与应用统计人才实训基地”去年正式挂牌,从此校政合作从省内走向了全国。

  近年来,德阳局不断探索统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先后与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实践基地、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有序推进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战略合作,每年引进6名以上在校研究生来统计系统实习,已逐步形成了共建高端智库、统计人才培养基地、双向社会实践平台的校政合作良好格局。

  万丈高楼平地起

  40年来,德阳局不断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先后出台了加强统计双基建设、加强基层统计队伍“八条措施”等十几个文件。如今,县级普查中心已全部由股级升至副科级,同时增加了副科级领导职数,乡镇(街道)、重点产业功能区、村(社区)已全部设立了统计办公室、工作站,并增配了乡镇(街道)、园区统计人员200多人,乡级临时聘用统计人员的待遇也有了较大提高。

  德阳局还打造了十几个特色统计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形成了“德阳统计法治基地集群”,既宣传了统计法律法规,又增进了社会公众对统计工作的了解,良好的统计生态在德阳市逐渐形成。

  在产业园区成为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当下,园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探索建立了‘统计之家’‘统计驿站’”,陈敏介绍说,根据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情况和工作需求,“统计之家”规划了会客室、活动室和图书室,并将网格、人员、制度、职责等内容上墙,注重“情感+关怀”凝聚统计力量,倾力打造“统计沙龙”“统计大讲堂”等系列品牌活动,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优秀统计人员授课交流,建立基础统计人员培训、学习、交流的“主阵地”,让“统计之家”真正成为统计人员的“娘家”。

  惟进取也,故日新。按照“搞大综合、出大主意、谋大战略、图大发展”工作思路,德阳局立足统计干统计、跳出统计做统计,正奔赴未来壮丽的新征程。

作者:魏琳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