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4年03月18日
■ 赵同录 魏媛媛
六、资金流量表的分析方法
(一)宏观收入分配分析。
宏观收入分配是指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在各机构部门之间进行的分配。宏观收入分配分析是对各机构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各机构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分析当期的结构,判断其合理程度,并进行国际比较;另一方面是分析动态的变化情况,观察其变化趋势,找出影响收入分配关系变动的原因。宏观收入分配分析能够揭示一定社会制度下各种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反映出这种利益关系背后的各种决定因素。宏观收入分配关系是否合理、分配制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和健康稳定地发展,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储蓄率分析。
储蓄率是指总储蓄占可支配总收入的比率。由于企业部门不进行最终消费,其总储蓄必然等于可支配总收入,因此一般不对企业部门的储蓄率进行分析。储蓄率反映消费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储蓄率过高反映国内的消费动力不足以及社会保障的不充分,储蓄率过低则反映消费过度膨胀以及投资能力不足。
储蓄率=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
(三)融资结构分析。
融资结构分析是对各机构部门融资来源进行分析,主要有国内外融资比例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分析,以及国内外直接融资比例、国内外间接融资比例分析等。分析融资工具的结构及其变化,有助于制定合理的金融规划和金融政策。
七、示例
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占比分析:
资金流量表的数据结果显示,2018年,居民可支配总收入为54.3万亿元,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比重为59.4%,比2017年上升0.5个百分点。2000年-2018年,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占比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到2008年,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3.6%, 低于同期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名义增长率2.3个百分点,相应的,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由65.0%下降至55.5%,8年间下降了9.5个百分点;2009年以来,这一下降趋势得以扭转,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占比在波动中上升,2018年达到59.4%,比2008年提高3.9个百分点。
(摘自《领导干部统计知识问答》(第二版),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