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元宵节

版次:07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4年02月22日

  ■ 杨英娟

  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元宵节,自古就是中国人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在我的记忆里,关于元宵节最热闹的回忆,莫过于在老家跟着父亲一起送火把。

  送火把是老家一项古老的习俗,十分热闹。但比起送火把的热闹,我则更喜欢父亲带我们扎火把的过程。从元宵节的下午开始,父亲就会带着我们几个小孩子着手准备扎火把要用的材料。笔直硬挺的玉米秆是做火把杆的绝佳材料,须得仔细挑选。父亲有他自己的一套挑选标准——杆身要长,手感要沉,三根一起抱团最稳当!选好火把杆,就开始用当年新晒的麦草扎火把。这个可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火把需要扎够十二小节,代表了一年有十二个月,若是碰到有闰月的年份,则需要将火把扎成十三小节。常年劳作的父亲手脚麻利,一裹、一捋、一捆,一小节火把就完成了,如此反复数次,很快一个大大的火把就扎好了。每当这时候,小小的我总要逞一下能,非得抱着大火把跑上几圈才行。而父亲总是在一旁笑着看我在院中撒欢奔跑,却并不干涉。等到我胡闹够了,父亲才会接过火把,小心翼翼地“奉”在院中,静待夜幕降临。

  天刚擦黑,吃完过年最后一顿饺子的人们会用一串鞭炮来点燃元宵夜。送火把的仪式便正式开始了!父亲在院子中点燃火把,从主房开始,挨个房间绕一圈,再将整个院子转上一圈,就将火把送出了门。出门后,父亲会顺手点燃门口准备好的草堆,就扛着燃烧的火把送到远处的山顶,直到火把燃烧殆尽,整个送火把的仪式才算完成。彼时年幼的我,对这项仪式充满好奇,一直屁颠屁颠跟在父亲身后。父亲则会耐心地同我解说,送火把就是送瘟神,熊熊燃烧的火焰是瘟神最怕的东西,今年的火把送得好,来年一家人就能健康平安。我似懂非懂,却在不知不觉中将这话记在了心里。而今每每记起,依旧深以为然。

  夜色渐深,送火把归来的人们聚在一起,在家门口点燃火堆。男女老少脸上洋溢着喜悦,一个个跨过火堆,期盼着大火能够驱邪祈福,带来好运。这时,父亲总会摸摸我的头,欣慰地说道,我的女儿,又长大啦!

  时光一眨眼,我已过而立之年,膝下亦有幼子承欢。临近元宵节,每每看见稚子天真好奇的面庞,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父亲带着年幼的我送火把的情形。如今的父亲早已年逾花甲,送火把的任务也交给了年轻人去做,可他看向我的眼神却一如当年,沉默温和,满眼欣慰。

作者:杨英娟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