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区住户调查新春走访记
版次:01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4年02月22日
■ 本报记者 李俊琦
龙年新春临近,在通州区西集镇沙古堆村,记者随国家统计局通州区调查队住户调查科的王静一同来到这里,走访记账户和辅调员。
走进记账户田大爷家中,记者翻开了田大爷家的账本,一条条账目清楚明白:5日:购买鸡蛋,2.5公斤,25元;花生米,1公斤,14元……王静不禁夸赞道:“您记得非常好,摘要明确,数量清晰,很规范!”田大爷已经记账一年多了,回想起最初记账的情形,“辅调员皮会计可没少往咱家里跑,我们一有不清楚的事情随时问他。”田大爷说道。
2022年住户调查大样本轮换后,沙古堆村第一次成为住户调查点,有10户成为记账户。皮连友是村里经验丰富的会计,同时也是村里的统计员,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皮会计”。多年与数字打交道的经验使他成为辅调员的不二人选。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现在村中的记账户都是最初的样本户,没有一户因为拒绝记账而更换。这背后,离不开记账户对住户调查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也离不开辅调员不辞辛苦的日常沟通指导。
皮连友虽已年过花甲,但凭着丰富的经验和阅历,通过前期的各种培训学习,相关工作很快上了手。谈到如何与新记账户沟通,他说,“我对村里情况比较熟悉,会根据每户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沟通策略与方法,入户前就要想好,不行就换个方法。”
新记账户开始记账时,各种小问题不断出现:有的记账户会将购买蔬菜的支出混记在一起,有的对斤和公斤的计量单位换算搞不清楚……他便多跑几趟,随时解答记账过程中的疑问,耐心帮助和指导记账户记账。经过皮连友的努力,没有一户新记账户掉队,现在村里的记账工作已经步入正轨。随着与记账户的交流逐渐频繁深入,皮连友对各家记账情况了如指掌。那一本本账本,也见证了他与记账户间的情谊。
由于村里老年记账户比较多,推广电子记账面临现实困难。而纸质记账,则需要辅调员对账目人工编码、手动录入。以田大爷家为例,一个月约有七八十条账目。若是将村中记账户的账目都录入到平台中,对于一位60多岁的老人来说,着实是不小的挑战。可是,皮连友毫不退缩,“我就是比年轻人慢点儿,花时间长点儿,但慢工出细活。”每月月初那几天是皮连友最忙的日子,他要对几百条记账内容进行检查、编码并将其录入平台,时间紧任务重。“这么大的工作量,您肯定得花费不少时间吧?”记者问道,他笑笑说,“这没什么,加班加点干就行了,而且调查队也经常有培训指导,对我提高业务水平有很大帮助。”勤勉负责的工作态度,让他总能提前完成任务。
像皮连友一样的辅调员,在基层不计其数,他们辛勤耕耘在住户调查工作一线,是国家调查队与记账户间的纽带,是记账户的“贴心人”。正因为有辅调员的尽职尽责、记账户的积极配合,一册册账本中记录“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小”数据,最终都将汇聚成国计民生“大账本”中的“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