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飘溢那碗面

版次:04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4年02月02日

  ■ 曾玉平

  我的家乡是湖南北部的一个小乡镇,人口2万多,辖区面积60多平方公里。原先叫乡—冬塔乡,据说“冬塔”实为冬桃,康熙《平江县志》有记载,“山中有桃,结实如瓜,冬月常盛”,又因境内有古石塔一座,而演变为“冬塔”。塔旁有湘鄂两省边界集市上塔市,说是在50多年前的大串联期间,不少人到了距此十多公里的湖北省通城县城而不住,非要摸黑赶到上塔市,结果是此市而非彼市。2014年撤乡建镇,改叫上塔市镇了。

  家乡盛产稻米,家乡人喜吃米饭,不仅午餐、晚餐主食是米饭,甚至一日三餐都得吃米饭,而把面食当作副食、有时是当作菜品来吃的。乡间曾流传一个笑谈,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从京城离休回乡的老革命,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生养小山村,亲朋老友慕名探望,老人热情留客吃饭,饭点一人一碗面,吃罢,客人久久仍未离席。席中一位至亲探问:“老哥,您留我们吃饭,怎么还不上饭菜呀?”老革命笑道:“你们刚吃的面不就是饭菜吗?”

  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离开家乡时,吃面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特别是吃一碗荷包蛋面,那是招待贵客的待遇。时过境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外来习俗的影响,吃面已是平常事,尤以吃汤面为盛。

  家乡的面多是碱发的,面条是比筷子稍长的细丝面。这细丝面得有不粗不细的身段、不硬不柔的骨感、不偏不倚的碱味。面汤之水来自苍翠环抱的深山之中,清冽、微甘,为矿物质含量丰富的上乘直饮之水;面汤为高汤,一般用猪、牛大骨久时熬制,也有用鸡煲汤的,时下大多用的是炒码煮的汤。面上敷盖的炒码是面的精华所在,能够用来招待宾客的菜肴几乎都可入炒码:各色鲜肉、熏制品、鱼、黄鳝、泥鳅、时蔬、山珍、鸡蛋、青椒、姜、蒜……八面来风,万千气象,皆可入炒。家乡的黄鳝面就是炒码的神来之笔。

  何谓黄鳝面?家乡人夏天的记忆,是从吃一碗黄鳝面开始的。端午前后,气温渐盛、雨水充盈,田土因为精耕细作变得蓬松柔软的时候,泥鳅和黄鳝也就成了当地农忙时的偶得和惊喜。在这道吃食中,黄鳝牺牲最大,先要在山泉水中生养几天,吐尽泥沙、“净身出户”。然后放血碎骨,走上一条“歃血为盟”的美食之路。

  有人说这道吃食是妈妈的味道,其实要吃上一道上好的黄鳝面得全家出动。剖黄鳝的任务要交给爸爸或爷爷,放血剖开、清理内脏、连骨剁碎,粗犷中带着细致。妈妈和孩子们的任务是找到这道吃食中的灵魂叶片:紫苏、小茴香、藿香、薄荷、野芹菜、韭菜,号称“提香六君子”。

  除了韭菜在菜园中种植,这个季节的紫苏、小茴香、藿香、薄荷,满山遍野见风就长。稀罕的是野芹菜,它一般生长在水汽蒸腾的河边,端午时节便到了它的青春鼎盛期,这个时期采摘,枝叶脆爽,带着特有的芬芳,家乡的女人们挎上篮子,带着孩子,三五成群,奔走在山野乡间,追寻这特有的芬芳。这个寻找的过程必然是远离手机和网络的,其间,孩子们认识了各种叶片,会遇上四脚蛇、白鹭仙,完成了认知大自然的第一课。日子往后走,阳光炽烈,野芹菜便会从脆爽变得老成,辛香淡去,成了一堆野草。过了这个季节,只能从菜市场里去买芹菜了,同样是芹菜,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这道吃食中,黄鳝面汤汁鲜美,离不开黄鳝血这道精华。将保留下来的黄鳝血倒入锅中熬制汤底,放入家乡特有的碱面煮开。在沸腾的热气中,汤汁的味道浸润面条,在香料的调和下,鲜香四溢。面条走的是中庸之道,负责吸纳调和,黄鳝低脂高蛋白,是营养担当,“提香六君子”切碎放入之后,互相追逐、互为补充、互相激发,最终融为一体,成就了这道吃食中灵魂的香气!鲜、爽、脆、滑、嫩,唇齿留香、回味无穷。不同的是,这种面不像餐饮店里面每人下一碗,而是用大面盆盛好端上桌,并且面少汤多,让吃的人饱三分、留七分挂念。吃黄鳝面是要抢的,你戳一筷子我戳一筷子,吃得热热乎乎,席间欢声笑语,不仅满足了肠胃,更升华了感情。

  黄鳝面历史悠久,传说宋朝大学士黄庭坚品尝农家黄鳝面后,曾赋诗称赞:“鱼中善品味非常,竟是餐中最美汤。不入洞天难品试,人间能有几回尝。”

  去年春上退休后,因身体原因,我回到家乡的小镇休养了一段时间,正好赶上了吃黄鳝面的时节。亲朋好友相聚,总少不了一盆香喷喷的黄鳝面。如今,吃黄鳝面已成为家乡的地方习俗,也成为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这不,去年的五月下旬,镇里还搞了一个黄鳝面节。

  那天上午,就在家乡上塔市镇得胜村的得胜广场,成千上万循着鳝面鲜香的人,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他们中不仅有本地的,还有市区的、省城的、湖北的、广东的、北京的。我在现场还偶遇一位来自浙江温州的食客达人,连连称赞“好吃!好吃!”参加吃面大赛的选手中,甚至还有一位追寻美食的“阿拉上海人”。但最远的宾客,据说是来自山东的一家三代人。

  只见偌大的广场上,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成群结队摩肩擦踵,在身着红马甲、训练有素的志愿者引导下,一轮又一轮按批次文明有序地上桌吃面。尽管不时下着雨,人们高涨的热情不减。在特别的日子里,吃上那一碗潇潇春雨中的黄鳝面,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充满诗情画意!

  活动中,镇政府还与一家食品公司签订了有关黄鳝面方便化的研制加工合同,以期将已成功申报非遗名录的黄鳝面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的人分享这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

  黄鳝面不仅味道鲜美,据说还有强身健体之功效。话说清朝咸丰年间,家乡有一孤儿,以种菜为生,一日在菜地捉得一白鳝,便和面食之,次日自觉力大无穷,身手敏捷,可举千斤。乡人劝其从军,屡立战功,功勋卓著,官至统标,人称“白鳝神勇将军”。我特意用百度搜索了一下,吃黄鳝还真有不少益处:一是说黄鳝的肉中含有蛋白质、脂肪、铁、钙、磷、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有效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使人身体健康。二是说在人体器官组织细胞膜的主要构成中DHA和卵磷脂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脑细胞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黄鳝中含有DHA和卵磷脂,可以起到滋养大脑的作用。三是说维生素A不但能增强视力,还能提升皮膜的新陈代谢速度,黄鳝中富含维生素,对于现代人来说常吃黄鳝不但能保护长期对着电脑屏幕的眼睛,还能有一定程度的美容效果。四是说黄鳝不仅脂肪含量低,同时还含有一种叫“鳝鱼素”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起到调节血糖的作用,糖尿病患者食用黄鳝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血糖降低。五是说我国长期的中医治疗经验表明,黄鳝能滋补肝肾、强健筋骨、祛除风湿,对于腰膝酸软、体型消瘦、体虚多汗、消化不良等症状都有一定的治疗和调节作用。看来,家乡的那碗黄鳝面还真有些保健价值。

  家乡人对于黄鳝面的喜爱,来自于历史的传承,也来自于平常人的一日三餐。这一当地独有的美味,名扬湘赣鄂三省,外地人来了总是忘不了吃一碗黄鳝面。而对于在外的家乡人,味道是最顽固的乡愁,无论走到哪里,那一碗黄鳝面的味道,美味佳肴也替代不了。

  退休前,很少有机会回到家乡去吃黄鳝面。但当我在外地吃着他乡的面——江苏阳春面、山西刀削面、陕西油泼面、四川担担面、河南烩面、湖北热干面、北京炸酱面,以至美国的夏威夷细面、日本的乌冬面、意大利的长形面、菲律宾的甜意面、马来西亚的斗亚兰面、秘鲁的罗勒叶酱面、东南亚的叻沙面……还是会想到家乡的黄鳝面,想到黄鳝面超出他乡面的各种体贴、各种周到、各种温存、各种好不胜好。此时此刻,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里想念它,想吃它,想与它白头偕老……哦,乡情飘溢的那碗面。

作者:曾玉平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