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进省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版次:03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4年01月15日

  ■ 姚鲁娟

  生产性服务业是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力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地区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畅通和优化经济循环、推动创新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基层统计工作实际,就如何进一步推进省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浅谈几点思考。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生产性服务业涵盖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等10大领域。

  生产性服务业涉及的行业和业态广泛丰富,促进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加强部门统筹配合,笔者建议,相关部门要在培育增长点、搭建发展平台、细化保障措施等方面共同发力。

  ——着眼于扩大生产服务需求,培育新增长点。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培育发展在线研发、在线金融、智慧物流、远程运维、工业电商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在线新经济,不断丰富生产性服务业业态。加快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稳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础和增长动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完善中小微企业孵化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发掘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

  ——立足于搭建多方联动平台,强化发展支撑。根据重点产业布局,打造一批产业定位明晰、服务功能齐全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品牌园区。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培育一批集战略咨询、管理优化、解决方案创新、数字能力建设、合作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结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国内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依托重点发展领域,大力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技能技术人才。

  ——致力于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完善保障措施。优先发展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提升工业设计、工业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研发中介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物联网技术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促进政策与产业发展相匹配,优化产业生态、动力机制和保障措施,推动政策精准滴灌。加大行业监管力度,规范市场准入和行业标准,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当前,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的主要工作包括单位入库退库管理,数据质量管理,统计监测分析等内容。应当看到,能够及时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际的准确和有实用价值的统计数据无疑是相关部门科学规划决策、精准施策,做好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当前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工作存在以下难点及问题。

  一是省级层面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监测制度需完善。目前,省级统计部门更多的是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单位认定,不掌握也未开展相关指标数据统计。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对应10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35个中类,171个小类,单位认定复杂。

  二是部分行业统计标准较高,在统单位数量少,行业发展代表性不足。如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统计标准为年营业收入达到2000万元及以上,一线城市的企业数量众多,而二三线城市以及众多县(市、区)达标企业数量明显偏少,在统企业代表性不强,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各地发展实际。此外,营业收入增速易受单个企业影响,容易出现较大数据波动。

  三是新业态新模式多对统计工作带来挑战。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互联网平台企业快速发展,在互联网经营运作模式下,企业营业收入指标与用工人数、应付职工薪酬等指标匹配性不高,给服务业统计工作造成较大困难。

  四是服务业统计基础相对薄弱。部分服务业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统计人员流动频繁。基层统计力量与工作任务不匹配,特别是县乡两级专职服务业统计人员缺少,影响工作质效。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统计部门进一步完善统计监测制度,积极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做好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监测,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部门及企业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统计数据质量。总之,相关部门与统计部门一起,针对实际问题协调配合,合力解决问题,无论对统计部门提供优质统计服务,还是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统计局)

作者:姚鲁娟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