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人眼中的厦门“八市”

版次:04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3年12月15日

  ■ 赖天生

  汪曾祺先生曾在文中说:“到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也体会到了汪曾祺先生的乐趣,到厦门游玩,专程要到“八市”来体验老厦门的风景和人间烟火。

  “八市”全称是“厦门第八市场”,这个自1926年建立的菜市场,如今由两横一纵(开禾路、营平路、古营路)三条老街组成,包括开禾、营平两大菜市场,已经是数代厦门人餐桌食物的来源地。开禾市场是一条长383米、宽8米的开放式市场,目前有固定摊位260余个,日均人流量约4万-5万人。

  作为厦门网红的“八市”,自然少不了我们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查人的身影。“八市”作为厦门岛内重要农贸市场,从1952年的职工生活费用调查开始,就是厦门市重要的价格采集点。如今,“八市”有CPI采价规格品143个,涵盖了食品类中的所有14个小类。每个逢“5”逢“0”的日子,采价员便会定期出现在开禾路口,沿着固定的线路,开始向熟悉的商贩询问每种蔬菜、肉、水产品、水果等食品的价格,做好每项价格的登记、采集终端录入、审核、上报工作。不管是举国欢庆的国庆佳节,还是阖家团圆的春节,不管是暴雨倾盆,还是烈日炎炎,我们的采价员始终坚持“三定一直”原则,准时、准点、准确地记录、审核、上报着每一笔数据。

  在市民和游客眼里,“八市”是网红菜市场,在调查人眼里,“八市”是农贸市场采价点。人多,是“八市”的特点,采价日当天,采价员只能顺着人流,慢慢寻找采价点,蔬菜气味、鱼虾腥味、身上的汗味,鸟儿叫声、鸡鸭鸣叫声等等劈头盖脸袭来。采价员要瞅准时机,趁摊主闲时及时采价,有时还要帮摊主附和几声招揽一下生意,采完这摊后,采价员便再顺着人流,缓慢移步到下个采价点继续采价,采完价后,采价员的随身袋中也少不了会有买的菜,因为除了采价,有时也要关照一下摊主的生意。

  在市民和游客眼里,“八市”是琳琅满目的食品市场,在调查人眼里,“八市”是一笔一笔的价格数据,记录着大众的生活变迁。对于厦门人来说,“八市”的商品除“鲜”外,价格牢牢地勾住了大家的购货之魂。今天,它的水产品价格涨了,别的市场价格大概率也在涨,如果跌了,其它市场也大多一样跌。过去,“八市”的水产、菜、肉价较为平稳,于是它就是“低价”的代名词,如今,社会发展了,现代购物之观念、市场商品之鲜美、闽南文化之厚实、人们钱包之饱满、市场容貌之整洁,都赋予了它更加浓郁的烟火气息、生活之美。每次采价,对调查人来说好似在时间长廊里又走了个来回:过去走一趟,两脚便沾满浑浊,如今走一趟双脚依旧清洁。

  “八市”对厦门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购物之地,而对调查人来说,又是一个要紧的“朋友”。在晴朗的早晨,采价人会准时与之相会;在潮湿的雨天,采价人仍会准时赴约;在嘈杂的节日,采价人依旧跻身前往;在危险四伏的台风天,采价人仍一如往昔前往。这些场景,只为诠释“崇法唯实”的调查宗旨,只为践行“为国统计,为民调查”的调查使命。

  在市民和游客眼里,不去“八市”后悔,去了就是满眼的人间烟火。在调查人眼里,“八市”必须得去,去了才能掌握真实的市场价格数据。

作者:赖天生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