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京津冀协同发展 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统计监测?(上)

版次:03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3年10月09日

  ■ 龙玲 张英花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4年以来,为充分发挥统计部门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切实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工作,国家统计局与京津冀统计部门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统计监测体系,全面系统地反映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及政策效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三地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统计信息支持。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的主要内容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将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新格局。为科学监测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国家统计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思想和政策依据,在准确把握协同发展的本质、内涵和要求基础上,按照突出前瞻性兼顾可获得性、突出整体协同兼顾功能定位等原则,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定位、功能疏解、产业升级、环境保护、交通建设、社会发展六个方面进行统计监测,以期全面客观科学反映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

  (一)目标定位。是从发展水平、功能定位和辐射带动三个角度,选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创新驱动指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等多项指标进行统计监测。主要是反映京津冀的总体发展水平、各自的功能定位及对全国的辐射带动情况。

  (二)功能疏解。是从疏解转移、承接合作、人口调控三个角度,选用北京累计退出的一般性制造业企业数、北京累计减少的物流企业和商品交易市场数、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增速等多项指标进行统计监测。主要反映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产业对接与合作及首都人口调控的进展情况。

  (三)产业升级。是从结构升级、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三个角度,选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出比重、社会劳动生产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等多项指标进行统计监测。主要反映京津冀在产业结构升级、质量效益提升和创新发展等领域的进展情况。

  (四)环境保护。是从资源利用、环境建设二个角度,选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多项指标进行统计监测。主要反映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取得的进展情况。

  (五)交通建设。是从资金投入、交通运输、互联互通三个角度,选用交通运输累计投资额、区域内高速公路里程、交通“一卡通”发放量等多项指标进行统计监测。主要反映京津冀交通领域资金投入、交通运输及互联互通的进展情况。

  (六)社会发展。是从收入水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三个角度,选用京津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京津冀平均受教育年限之比、京津冀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之比、京津冀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之比等多项指标进行统计监测。主要反映京津冀三地居民收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进展情况。

  (摘自《领导干部统计知识问答》(第二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作者:龙玲 张英花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