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3年09月22日
■ 张洋
若不是这次“上挂下派”,于我而言,割麦子早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我出生在陕西的渭北高原,从小就与麦田有着不解之缘,锄麦、捡麦穗、碾场……特别是每年麦收时节的“忙假”更是小时候深刻的记忆。上大学后,由于各种原因,再也未能在麦收时节回家,那熟悉的场景只能停留在了儿时的记忆中。
今年7月,我被派到贵德调查队锻炼。大多数地方的7月,小麦早已晒干入库,但对于黄河上游的高原“小江南”贵德来说,正是麦穗饱满、金色遍野的季节。报到后没几天,我和队内同事,在业务负责人小马的带领下,深入产量调查点,开展踏田估产和实割实测,有幸再次体验一把儿时的生活。
青藏高原的太阳相较于内地,少了些温柔,多了些霸气,晒在裸露的皮肤上火辣辣的疼,仅仅只需几分钟,就会晒伤蜕皮。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提前做好了防晒措施,但田中站立没一会儿,就已经汗流浃背,裸露的皮肤也隐隐作痛。即便如此,我们几个产量调查的“新人”,包括我们“女汉子”吴队,依然跟随在“老手”小马的身后,对照平板上的样方地图,实地探查地块,仔细查看长势,向辅调员详细了解往年收成,对每块地进行科学估产。烈日当头,只有我们几人的身影穿梭在寂静的田野,一上午的时间,每个人脸颊都晒得通红,衣服和鞋帽上布满泥土,特别是小马和认真的才老板,在田垄上不小心踩空时为了保护手中的平板,直挺挺地摔在了麦田里,身上还扎满了麦芒,看着都疼。值得高兴的是,我们总算圆满完成了三块样方的踏田估产。
中午时分,正当我们一群人围坐在树荫下吃着简单的午餐之时,突然从山那头飘来一片乌云,转眼间,伴随着阵阵雷鸣,一阵狂风裹挟着大雨和弹珠大小的冰雹顷刻而至,我们慌忙收拾了东西,急忙躲进车里。几人挤坐在车内,听着雨点、冰雹砸在车顶叮叮咚咚的声音,外带着车外狂风呼啸和雷声隆隆,享受着属于产量调查人独有的“风雨协奏曲”。
约莫过了十几分钟,乌云散去,阳光重回大地,山的那头出现了一抹鲜艳的彩虹,我们的芳芳小美女笑着说,从未有像现在这样希望看到太阳。
在等待太阳晒干麦穗上雨水的空闲,小马再次给我们讲解了实割实测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一定要做到“样方内一穗不落、样方外一穗不取”,确保产量调查基础数据真实准确。吴队此时又化身“暖心姐姐”,叮嘱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预防摔倒和割伤。
我和小许分到一组,这位远嫁青海的陕西老乡,在途中晕车严重,不曾想在实割实测时却冲锋在前,一手镰刀、一手测规,准确地用测规划出需要收割的范围,细心地将样方内的小麦收割殆尽递交给我。“你这是晕车不下火线,一点不影响割麦”,我笑着对她说。
直到太阳落山,我们终于完成了所抽选地块的实割实测,原本以为是一场重拾儿时生活之旅,却未曾想是一次学习新知识的现场教学。通过一整天的参与,让我这个很久没有从事过踏田测产业务的统计调查“老兵”熟悉了农产量一线调查工作流程,体会到了基层调查队业务人员的艰辛和不易,感受到了农村辅调人员的淳朴和热情,加深了和队内同事的互相了解。这是一趟“百分”“万分”值得的下乡之旅。
准备收工之时,吴队笑着问我还来不来,我十分肯定的对她说,这么值得的事情,怎么能不来?
回头望去,夕阳下的麦田,金色更浓,穿行在其中的小马、才老板、芳芳几人,脸上挂着喜色,全身也被染成了丰收的颜色。这定格的画面,是属于调查人独有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