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3年08月09日
■ 蔡利平
近年来,我国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成为扩大农村消费、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近期,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在武汉、十堰等15个县(市、区)开展了专题调研,走访了当地商务局、乡村振兴局、供销社等部门和265家农村电商经营者,以调研问卷方式随机访问了514个农村住户,以了解湖北农村电商发展及其在助力乡村振兴、扩大和引导农村消费、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等方面的作用。调研结果显示,湖北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前景广阔,但专业人才紧缺、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有待加强和物流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亟待关注。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禀赋较好,特色名优农产品品类丰富,但较东部农业经济发达省份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非常突出,发展农村电商势在必行。近年来,湖北坚持“园区+中心”模式,提供公共技术支持、产业孵化、产销对接、品牌建设、网络推广、精准扶贫、经济转型、质量追溯等服务,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助推农村产业转型,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据湖北省商务厅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省创建了49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累计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44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44个、乡镇电商服务站468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8540个,农村电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逐年提升。
从促进就业方面来看,电商已成为当地带动就业的“助推器”。据介绍,湖北2018年已完成全省28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在全国电商示范全覆盖,各示范县通过强化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服务,采取“电商+公司+贫困户”模式,探索将农户纳入农村电商发展链条,促使电商发展成果惠及贫困群体。自2014年电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示范县累计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5.69万人次、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总金额3.38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15.2万人。
从促进物资流通方面来看,电商已成为当地物资流通的“枢纽站”。各示范县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充分整合县域交通运输、邮政、供销和商贸流通资源,突出乡镇电商物流配送站点建设,构建服务县乡村三级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基本解决了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部分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各示范县累计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44个,行政村电商快递服务覆盖率达到75%。
从促进消费方面来看,电商已成为当地居民购物的“新渠道”,农村居民使用农村电商平台购物意愿较强,电商发展前景乐观。调研显示,96.1%的受访居民有网购行为,其中,43.8%的受访居民每月网购4次以上;37.2%的受访居民每月网购2-4次;15.2%的受访居民每月网购1次。网购居民中,有67.8%最常购买的是生活用品,18.2%购买的是服饰。电商行业的发展使购买行为可以摆脱时间、地域的限制,拓宽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渠道。
从企业经营方面来看,电商成为当地企业增收的“金钥匙”。在调研的265家电商经营者中,44.9%的电商经营者“自己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产品”,38.1%为“自产自销”,6%销售到“电商企业和农业合作社”,11%通过其他渠道销售。其中,22%的受访电商经营者月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从电商的信心指数看,43.4%的受访电商经营者认为今年销售形势要好于上年。75.5%的受访电商经营者表示,农村电商的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调研分析指出,尽管湖北农村电商发展如火如荼,但仍然存在 “农村电商人才缺乏” “品牌不响人不知”“最初一公里不通”等困境。调研显示,76.2%的受访电商经营者反映“电商人才缺乏”是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招不来人、留不住人”问题日益突出,其中营销推广、平台搭建、产品拍摄等人才尤其紧缺;64.5%的受访电商经营者认为农村电商发展需要具备品牌意识;57.1%的受访农村居民认为当地农村的物流不够完善,导致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物流成本过高。调研指出,加速解决这些掣肘湖北农村电商发展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助力乡村经济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