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3年06月15日
■ 沈怡
我的父亲是一名已经驻村七年的“老”工作队员。回想脱贫攻坚时期,父亲整日忙于村里的事务,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偶尔回一趟家,也总是来去匆匆。当时还在上学的我对基层工作知之甚少,总以为驻村工作就是简单的到群众家串串门、和乡亲们聊聊天,对父亲“乐此不疲”地沉浸于村里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心中总有些埋怨和不以为然。
时光荏苒,刚刚参加工作的我也有幸成为了一名驻村工作队员。接到驻村任务时,我觉得这是一项没什么难度的工作。串串门、聊聊天,谁不会?然而,初到村里,现实就狠狠地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听不懂的乡音土话、分布杂乱的农户地址、高度相似的群众名字……各方面的不适让我措手不及。这时我才知道驻村工作的不易。我急忙找父亲“求救”,让他给我传授几招做好驻村工作的“秘诀”。父亲笑笑告诉我,工作中哪有什么致胜秘诀,要做好驻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练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做到“接地气”、“沾土气”、“冒热气”,从而为做好工作积攒底气。
拜民为师,问计于民,让调查研究“接地气”。刚驻村时,我面对的第一个难题便是“语言关”,听不懂大家讲话的我只能尴尬的微笑。时间一长,我就变成了大家口中的“淑女”。对我面临的困扰,父亲笑我驻村“一只脚都还没有落到地上”。他说要想和老乡们打成一片,最重要的是学会他们的语言。为了能更好地拉近与老乡的距离,我努力学习当地的方言,虽然偶尔不标准的方言会逗笑大家,但一个个方言词汇成了我打开群众“心门”的金钥匙,老乡们渐渐把我当成了自己人,有什么都愿意和我分享交流,让我深入了解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为我开展好驻村工作奠定了基础。
调而研之,研而用之,让调查研究“沾土气”。回想脱贫攻坚时期,父亲的肤色在一个月内由健康黄变成了古铜色,我嘲笑他与我的肤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却告诉我说这是他驻村工作的最好见证。我一开始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直到我驻村后才发现,那是父亲走村入户、努力为老乡建设美好社区而留下的深深印记。驻村工作与统计调查业务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从与“数字”打交道到与“人”打交道,我的服务对象发生了改变。驻村时,每当我有疑问时,老乡们总会热情的告诉我。他们让我知道了烤烟的生产收购过程、肉牛的养殖、竹篮的制作……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不再是那个“韭菜麦苗,傻傻分不清楚”的女干部了。
真察实访,找准问题,让调查研究“冒热气”。驻村时,老乡们入户时热情的招待、生病时暖心的问候、出行时关切的叮嘱……像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我的心。记得驻村时一位老乡为了申请临时救助,每天都到社区哭诉,但因条件不符合规定,社区干部们只好轮番去开导他,可依然没有效果。想起父亲曾经和我讲过他所驻村的村民因为山林赔偿款争论不休,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后来,父亲找到每一位村民,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诉求,在充分了解情况后,他号召大家将所有赔偿款一起作为乡村路灯的建设,得到了所有村民的一致认同。成功将矛盾化解成造福村民的好事。于是,我们决定从“背面”入手,开始走访这位老乡的家人。我们发现是因为老乡对政策不了解。在我们为他讲清楚政策后,他再也没有来社区哭诉了。父亲告诉过我“中国的百姓都是淳朴善良的,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一定要耐下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只要是与群众生活相关的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都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应时刻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现在,我已结束驻村工作回到单位上班。虽然父亲对我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已给不出更多的建议,但父亲关于要练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的谆谆教导仍让我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受用无穷。年过半百的父亲仍坚守在乡村振兴的阵地上,褪去稚气的我则在统计调查一线奋斗。连接着前行路上的父亲与女儿的,除了那份割舍不断的浓浓亲情,还有父女之间的工作理念传承。这,也将成为我今后在统计调查事业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