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牧区学生营养餐专题调研回眸
版次:07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3年06月08日
■ 李想
10年前,受海拔、季节、多民族饮食文化等因素影响,青海省农村牧区的孩子们都是自带一周的干粮到寄宿学校生活学习,洋芋、馍馍是大部分孩子的主要伙食,家庭条件稍微好一些的才能吃上自家做的风干牛肉。
为提高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水平,国家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在全国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青海省也出台了对农村牧区的相关优惠帮扶政策。10年后,越来越多的青海农牧区贫困儿童受益于这项民心工程。孩子们不仅每天有免费的牛奶和水果,还有免费的新鲜蔬菜、鸡牛羊肉等。这些好政策不仅改善了孩子们的伙食,而且极大地降低了牧区学生的辍学率。
为了更好反映这项民心工程的实施成效,2021年,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在全省开展了学生营养餐专题调研,深入基层农牧区学校摸情况搞调查。作为90后青年的我也有幸参与其中,虽然已经过去两年了,但我依然记忆犹新。
记得调研当天,早上8点,一支主要由青年干部组成的调研组从西宁出发,历时两个多小时到达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民族寄宿制小学。为了更清楚了解当地孩子们伙食的具体变化情况,我们翻看了近几年的营养餐登记表,上面详细记录了学校每个星期每一天发放的水果和食品,还有学生稚嫩的歪歪扭扭的签字。从单一的馒头、馍馍到营养丰富的牛肉拉面、羊肉汤、家常面片等,从简单的洋芋、青菜到迎合当地口味的糌粑、酥油、牦牛酸奶、水果等,孩子们的饮食变化真真切切反映在其中。
“我们家常年生活在草原上,牛羊成群,以前家里就吃牛羊肉,几乎不吃蔬菜水果。自从学校提供了免费营养餐,孩子们在学校吃过新鲜水果后,回家总是跟我们要,牧区还真是不好买,我们很是苦恼。”一位身穿宽大藏袍的藏族爸爸,用不太利索的汉语向我们诉说“甜蜜的负担”。
据学校后勤老师介绍,这10多年来,孩子们的饮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得越来越健康美味。但是少部分学校没有食堂等就餐配套设施,学生只能在教室里食用营养餐,冬天没有加热的微波炉,导致学生食用营养餐不太方便。
调研小组又先后实地走访了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市(州)县的部分学校,收集学生家长问卷366份、学校老师问卷38份,开展19次典型访谈。
通过实地走访、直接交流,调研组成员用掌握的一手数据充分说明了免费营养餐分量适当、卫生安全、味道较好,家长对营养餐的满意率高达90%以上。但调研也发现,存在营养餐菜品种类单一、更换频率较低、营养搭配不尽如人意、物价上涨情况下餐补较低、备餐后勤人员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及时撰写了6000多字的调研报告,内容涉及青海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发放情况、学生家长满意度、老师诉求和建议、存在的问题、可行性对策建议等,并及时上报给相关政府部门。
这份调研报告得到了青海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省领导充分肯定这份调研报告很有意义也很有深度、意见建议针对性强,并要求省教育厅认真阅研、积极做好有关工作、务实吸纳相关研究成果。
不久,青海省教育厅针对该调研报告反映的问题展开了后续的整改落实,逐一加以解决,并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青海省农牧区中小学生膳食营养指导手册》,作为学校营养健康教育和食堂工作人员的指导手册。
一想到可以让孩子们吃上更好更健康的营养餐,让这项民心工程再次焕发生机,我们这些调研组成员每个人内心都热血沸腾。
时任青海总队综合处处长宋海祥曾这样表示:“这次调研让孩子们的营养餐搭配更加合理,进一步增强了营养意识和健康观念,促进了教育公平。同时,我们更加认识到统计部门要大兴调查研究,更好地服务党政决策、服务国计民生。”
确实,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还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深入基层、倾听民声、紧盯问题、不断查找、督促整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关键是要以调研实效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做好调研的“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