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赋能量” 以旅“促消费”
版次:05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3年06月08日
■ 蒋德敏 马发海 蒋中将
近年来,四川省万源市坚持“文旅兴市”战略,以文化植入提升产业价值,以旅游产品延长市场经济链条,强联动、深融合,以文“赋能量”、以旅“促消费”,打造文旅产业集群、文旅产业链,大力做好文旅融合,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丰富产品供给,构建文旅产业集群
在发展思路上,万源市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发展文旅产业,按照建设“川渝陕生态文旅名城”的发展定位,发挥文旅产业接一产、连二产作用,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深度挖掘、系统开发,丰富产品供给,最大限度提升文旅产业集群的集成效应和链接效应。积极培育链主企业和链上企业,加快文创产品开发,提升文旅服务能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在发展方式上,万源市充分利用核心景区带动连片发展,以八台山景区、红军公园、龙潭河景区、黑宝山景区等重点景区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连片成块整体发展。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消费业态的创新升级,以“旅游+”的理念进行资源整合与创新培育,基础设施围绕文旅补短板,工农业围绕文旅出产品,服务围绕文旅提质量,城乡围绕文旅变靓丽。在带给游客完美体验的同时,充分发挥文旅带动作用,创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提升服务能力,推动文旅经济发展
万源瞄准争创天府旅游名县目标,把文旅作为首位产业倾力打造,按照全地域覆盖、全产业参与、全方位提质、全链条保障的思路,提升服务能力、培塑品牌口碑,推动文旅产业大开发、大发展。
做优“活动+旅游”。今年开展“一周一活动、一月一赛事”文旅活动16项,参与活动人数预计将达7万余人次,线上线下惠及群众60万余人次。2022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1072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117亿元。
做活“农业+旅游”。推动“农道变游道、农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依托乡村旅游集群,培育园区农业、体验农业、设施农业等新业态,通过创新转化,将富硒茶叶、万源腊肉、土豆、羊肚菌、木耳等农特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和特色美食,建成集果蔬采摘、乡村美食、农事体验、农趣娱乐为一体的农业旅游产品带。
做精“康养+旅游”。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配套完备、特色鲜明的“世外桃源”式康养小区;依山就势深入推进田园民宿、森林木屋、帐篷酒店等建设,打造“旅居”胜地;建设一批健身步道、运动公园,定期举办农事体验、健身比赛,打造“动养”乐园;依托丰富的农特产品,精心烹饪“富硒八大碗”,打造“食养”天堂;深化医养结合,建设一批集医疗、保健、康复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中心,打造“疗养”福地。
打造四张名片,向“美丽经济”转变
万源市积极打造“康养、富硒、通达、红色”四张名片,大力发展康养旅游和乡村旅游,着力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奏响文旅融合富民乐章:
打造“康养之地”名片。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萼山、国家级地质公园八台山、“十里画廊”龙潭河、“中国仙山”烟霞山、省级森林公园黑宝山,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6级最高标准,被誉为川陕渝地区理想“后花园”“天然氧吧”“康养天堂”。
打造“富硒之都”名片。万源是全国十大富硒区之一、四川省唯一天然富硒区,富硒农产品享誉秦巴地区,有萼贝、天麻等道地中药材1206种,如今富硒茶、马铃薯、大巴山老腊肉、蜂桶蜂蜜均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巴山雀舌”茶叶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打造“通达之城”名片。万源市自古就是秦巴地区的商贸重镇,目前襄渝双线铁路、包茂高速、巴万高速、国道210线纵贯南北,国道347线横穿东西,通用机场即将开建,万源日渐成为秦巴地区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中心。
打造“红色之城”名片。万源是一片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革命先烈李家俊领导的固军坝起义点燃川东革命之火。1934年,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进行了彪炳史册的“万源保卫战”。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