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数小段说一二

版次:04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3年04月14日

  ■ 际平

  从事过统计的原因,对涉及数字的人和事有敏感也有兴趣。

  近读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名篇《吴雨僧先生二三事》,颇有启发。吴宓先生,字雨僧,是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还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汪曾祺写吴雨僧先生的二三事,其中一件涉数字,感兴趣并录下:吴先生是西语系的教授。他在西语系开了什么课我不知道。他开的两门课是外系学生都可以选读或自由旁听的。一门是“中西诗之比较”,一门是“红楼梦”。“中西诗之比较”第一课我去旁听了。不料他讲的第一首诗却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吴先生认为这种数字的排列是西洋诗所没有的。我大失所望了,认为这讲得未免太浅了,以后就没有再去听,其实讲诗正应该这样:由浅入深。数字入诗,确也算得是中国诗的一个特点。骆宾王被人称为“算博士”。杜甫也常以数字为对,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吴先生讲课这样的“卑之勿甚高论”,说明他治学的朴实。

  这段小语提到的诗句,骆宾王和杜甫的,一般爱读古诗的都耳熟能详,而吴雨僧先生开课首讲的那首诗,大概搞统计且爱好文学的人知道的多一些。汪曾祺实在,有啥说啥,不装高明,既道出“大失所望”的第一印象,也摆出“治学的朴实”之反思。

  数字的功能很牛很强大,但在诗歌等文学作品里,毕竟不是老大。搞统计爱文学的人,明白数字在诗歌里的位置,不因其而自傲或自卑,表达起来才能不夸大也不缩小,恰到好处。

  汪曾祺赞赏吴先生治学朴实,讲课“卑之勿甚高论”。“卑”,浅显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就浅易的说,不妄发过高的难行的空论。

  吴先生讲诗朴朴实实,浅显入手,不玩深奥,乃大家风范。灿烂之极归于平淡。借鉴到统计类文章,朴实写来难能可贵。好的统计数字客观真实而有内在逻辑,无需加什么作料或美颜,好的统计文章自然也不必刻意雕饰,以追求华丽为美文,以故弄玄虚为深奥。

  另一涉数小段或说故事,是关于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的。高斯被称为“数学王子”,出身贫寒,从小就显露出计算天赋。三岁时,看父亲计算工钱有错,竟纠正之。八岁时,他在乡村小学读书,数学老师是个城里人,看不起这些乡下孩子,甚至认为穷人家孩子天生笨,对这些孩子不必认真教,应该多处罚。一天这位数学教师上课情绪低落,同学们看他面色抑郁,心里不免畏惧,唯恐遭遇无端处罚。果然这位老师说:“你们今天给我算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不能回家吃午饭。”说完这老师竟拿起一本小说独自看起来……学生们开始计算,不一会数越加越大,稍一疏忽就乱套了,学生们有的小脸涨红了,有的手心和额头渗出了汗珠。这时,大约半小时,小高斯拿起他写的计算结果给老师看,老师以为不可能算出来,就头也不抬挥挥挥手说:“去,回去再算!肯定错了。” 可是小高斯却自信地说:“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数学老师刚要发怒,却看到工工整整的一笔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知道答案。他很纳闷,这个小家伙是怎么算出来的?小高斯便头头是道地向老师说了他的算法。这么一来,老师幡然醒悟,倍觉羞愧,走出了自己错误观念的误区。此后这位老师教课格外认真,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提升自己并给高斯看,还鼓励高斯在数学上加油!

  高斯的天赋显然是突出的,天赋是得天独厚的东西,这里不多说。想说的是,高斯算出的数字是给力的,给力的数字本身是一个硬道理。高斯示给数学老师那个数字,无声胜有声,一下就震住了对方。高斯算出的5050,谐音梗不就是“我灵我灵”吗?

  由彼及此,跳到我们的统计数据来说,真实准确客观的数据定然给力,这样的数据是数据说话的定盘星和压舱石。

  说数字给力,高斯故事中的数学老师也算另一角度的例证。正确的数据纠正了老师的傲慢与偏见,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作者:际平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