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3年02月10日
■ 际平
有家有线台一段段播《编辑部的故事》,俺就一段段跟着看。
悠悠岁月,这戏热播已经过去多少年了,不细算了,反正很多年了。
戏里的李东宝葛玲侯跃华那会看着不咋年轻,现在看着几乎小鲜肉了。这观感大概是来自自己个儿年龄都远超牛大姐和老刘了。
戏里编辑部编的杂志叫《人间指南》,那时候带人间、人生字眼的东西最受欢迎,记得依路遥小说拍的电影《人生》特受欢迎,影院里年轻观众都哭得红眼八叉的。我们编辑部一女同事和影片人物黄亚平同名,也被大家挂嘴上好一阵子。
那时我们单位也是一个编辑部,看《编辑部的故事》容易有亲切感熟悉感。我们编的杂志是一本统计杂志,名叫《统计之友》,是吉林省统计局主办的。那时候各省都办有一本统计杂志,有的是公开发行的,有的是内部刊物。那时没有网络,写点啥东西露个脸,在杂志上发表是个挺带劲满露脸的事,当个编辑自然也感觉很光荣,没什么“为人作嫁”的失落和委屈。
我们编辑部长驻沙家浜的恰好是两男两女,又恰好两男是学中文的,两女是学统计的,这就小有《编辑部的故事》氛围了,互相调侃,互相捉弄,甚至有点互相小挖苦。比如我们俩学中文的经常故意牛哄哄地指指点点她俩的遣词造句、文章风格啥的,她俩也总是针锋相对反唇相讥我们俩哪哪哪不懂统计不够专业。不巧的是,我们俩中的那位特钻研特热爱统计,反倒能经常质疑或点出她俩的业务问题,每到到这节骨眼儿我就在旁边溜缝说“你俩得回学校讨还学费啦”。
那时候,人年轻,有干劲,工作有意思,干得有滋味,谁有点成绩,有点收获,赚了点稿费,就请大家吃锅包肉、溜肉段、猪肉汆涮菜啥的。
离开编辑部大约有十多年的时候,曾经把编辑部那点事儿写过一篇小文,记得在还溅起点小浪花。虽然那时编辑部已不复存在,《统计之友》也成历史陈迹,但四面八方还都人在岗位,忆旧的基调还是轻轻浮浮快快乐乐的。
前两天,参加一起合作创作统计歌曲《爱在数海》的词作者羊鸣老师米寿庆生,看到老人家精神矍铄很高兴也很感慨。大约二十年前,第一次见到羊鸣老师,他一身空军蓝,带着《江姐》、《红梅赞》《我爱祖国的蓝天》作曲的光环,来帮助我们写统计歌曲。事后还说,没想到统计是这么重要的事。席间羊鸣老师说:“人生真快呀!,而且这么快的人生其间变幻莫测,跌宕起伏。现在最想念的就是好朋友们,最想聚的就是好朋友聚聚。”
想念是一种“意识流”,不受时空限制,聚聚就限制多多了,尤其是几年来疫情不停,聚聚就更平添难度了,没办法!
好在我们的编辑部还有一个微信群,隔三差五进去溜溜还能看到三言两语一二行踪,也不错了,毕竟也算“海内存之友,天涯有唠嗑”。
曾经在“文心副刊”发过一篇小文《细微处最是传神》,群里一之友发来一句“勤于笔耕”。四个字不多,编辑味不少,又被跟着看的《编辑部的故事》一勾,竟冒出这多唠叨。
看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忆职业旅途俺们自己“编辑部的故事”,颇感意犹未尽。
意未尽,情未了,未来在来……且用电视剧《渴望》的几句歌词收尾吧:
悠悠岁月,
欲说当年好困惑,
故事不多,
宛如平常一段歌 ,
过去未来共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