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湖州模式”显成效

版次:05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2年12月01日

  ■ 范希希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以粮食储备服务粮食产业发展,采用市场化手段盘活政府储备资源,创新构建了五优联动“湖州模式”,促进粮食产业“产、购、储、加、销”各环节良性互动,取得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储备优化、消费者获益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

  坚持市场化导向 构建储粮新机制

  一方面,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手段。湖州加工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选定种植优质品种,通过订单引导农户种植优质稻谷,推动粮食供给侧改革,实现本地种植结构向以优质品种为主转变。同时优粮获得优价,增加种粮农户每亩收益100-150元。

  另一方面,灵活利用政府储备资源。在确保储备安全的基础上,与粮食企业加大合作。粮库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合作粮食企业,共同进行优质粮食收购和储存,构建“合作收粮、共享储粮”机制。选定优质品种作为合作收储良种,以订单形式落实到种粮大户,形成“粮企+粮库+粮农”的全新订单收储模式。完成储备任务后,储备粮可定向销售给粮企,成为企业原料粮,用于加工优质产品。同时,让储备资源成为产业的关键支撑点,实现降本增效,为粮企降低仓储成本160元/吨,为粮库节约轮换新陈价差123元/吨。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探索收粮新机制

  湖州通过市场化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湖州好大米”。目前,当地已授权使用单位8家,在湖州主要超市、市场建立销售渠道。2019年“湖州好大米”上市以来,累计销量超过2万吨,带动粮企产品利润由200元/吨增加到400元/吨,提升产业效益,引领产业发展。同时品牌大米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优质大米的需求。

  此外,湖州积极探索收粮“共享服务”。成立烘干、运输共享平台,聚集11家烘干中心,烘干能力达1450吨/批次;2家专业运输企业,运力达2400吨/日。其中,市级合作收储粮食运输服务全部由共享平台提供,节省运输费用10%以上。在全省率先搭建长三角优质稻谷价格监测平台,在长三角12个城市建立50个价格监测点,每周监测发布稻谷市场价格,为粮食收储、销售提供定价基准。今年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政府订单粮食定价办法,以长三角优质稻谷监测价格为依据,形成政府订单收购价格动态调整新机制。

  推进技术升级换代 制定稻谷新标准

  为促进当地粮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湖州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措施。

  一是加快绿色仓储运用和创新。投资3.6亿元打造国内领先的10万吨绿色低温粮库,全市高标准粮库仓容达到20万吨。研究应用15℃低温储粮技术,申报国家专利3项。

  二是加强质量标准建设。制定发布全省首个稻米团体标准,从稻谷种植、收储、运输、大米加工、大米产品、质量追溯等7个方面统一“湖州好大米”生产工艺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

  三是推进加工工艺升级换代。支持本地6家粮食企业投入7000余万元,获得国家优质补助资金2100余万元,解决企业项目用地3宗,改造形成生产能力达1360吨/日的现代化大米生产线。

作者:范希希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