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率及其与投资率的关系

版次:03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2年01月10日

  国民总储蓄(也称总储蓄),是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减去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和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后的差额,反映一国所有常住单位在不举借外债的情况下,可用于投资的最大资金量。储蓄率一般指国民总储蓄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之间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储蓄率=国民总储蓄÷国民可支配总收入×100%

  从定义上看,投资率为总投资(即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储蓄率为国民总储蓄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因此搞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的关键是搞清总投资和总储蓄的关系。

  从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可知,国内生产总值(GDP)等于总投资(I)、最终消费(C)、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X-M)之和,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F)等于国民总收入(GNI),国民总收入加上来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TR)等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NDI),用公式表示就是:

  GNI=GDP+F=C+I+X-M+F

  NDI=GNI+TR

  =GDP+F+TR

  =C+I+X-M+F+TR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又等于最终消费加上国民总储蓄(S),因此上式可变形为:

  NDI=C+S=C+I+X-M+F+TR

  S-I=X-M+F+TR=CAB

  式中,CAB为国际收支平衡中的经常项目差额。由此可知,总储蓄与总投资之差正好为经常项目差额。在没有对外经济交往的封闭状态下,经常项目差额为零,总储蓄等于总投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储蓄与总投资就不一定相等,所产生的差额则由国外平衡。也就是说,当经常项目差额为正时,总储蓄大于总投资;当经常项目差额为负时,总储蓄小于总投资。

  总之,投资率与储蓄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分母看,前者为支出法GDP,后者为国民可支配总收入,而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等于GDP加上来自国外的初次收入净额和经常转移收入净额;二是从分子看,前者为总投资,后者为国民总储蓄,而国民总储蓄等于资本形成总额加上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差额。由于目前我国经常项目差额多数年份为正,且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与GDP之间差距不大,因此,我国储蓄率一般要高于投资率。

  (摘自《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知识读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作者: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