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项调查显示——
版次:03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1年10月20日
本报讯 为了解“双减”政策实施后,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经营现状、转型意愿及期盼,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近日在南京、无锡、徐州、苏州等6市,对20家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后,校外培训机构面临课程时段调整、学生生源减少等困扰,超七成机构营收同比缩水超过50%,多数机构对未来预期较为谨慎,过半机构表示未来将转型或正在转型。
机构转型普遍存在人员安置难、场地退租成本大的问题。受访机构反映缩减规模及转型过程中,存在人员优化和裁员问题,裁员需要承担较高的赔偿。20家受访机构中,19家机构出现员工离职或裁员,9家裁员人数超过全部员工数的30%,人均裁员赔偿为2.47万元。因经营规模收缩,多数受访机构面临退租难问题,场地合同纠纷较为严重。
机构转型规划不清晰、审批备案有一定困难。调研显示,拟转型的10家受访企业中,5家表示转型规划尚不清晰。部分机构缺乏非学科类培训、课后托管等市场运营经验,对未来市场发展缺乏信心,导致在转型方向选择上犹豫不决。部分受访机构将非学科类培训、课后托管、营地教育、成人教育等都作为自己的转型方面,但具体如何转、转向哪里仍较迷茫。受访机构期盼地方能及时出台“双减”政策实施细则,以便更好地决定开展哪一类非学科教育。拟转型的10家受访企业中,4家表示当前非学科类课程的界定标准不清晰。另外,部分机构对相关非学科类教育培训审批备案流程及审批备案材料不明确,导致转型存在困难。拟转型的10家受访企业中,4家表示办理转型业务相关手续时遇到困难,4家表示不清楚具体审批备案流程,2家表示审批备案所需资料繁杂。
机构普遍表示,转型软硬件配套压力大,市场竞争乏力。受访培训机构反映,近两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现金流较为紧张。“双减”政策发布后,在需要支付房租和人员工资的同时,还需承担部分员工安置费用,资金更是捉襟见肘。未来转型中,因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对场地、设备等要求不一致,还需要承担重新装修、设备购置等成本,导致转型资金压力更大。拟转型的10家受访企业中,两家表示存在师资不足问题。一方面,教育部办公厅等9月9日印发《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规定了校外培训机构专职教学、教研人员比例数量,加大了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师资压力。另一方面,受访机构表示,当前书法、围棋以及音体美等素质类教师偏少,短期内招聘到符合审批备案要求的教师并不容易。多数受访机构反映缺乏非学科类培训的市场运营经验,认为当前周边市场素质教育竞争激烈,转型后,因无品牌积累,与发展成熟的素质教育培训机构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同时,缺乏非学科类培训方面的运营人才,后期市场开拓风险较大。
培训机构表示愿意与学校进行课后服务合作,但仍存在意向合作学校偏少、获取学校合作信息渠道较窄、课后服务费用偏低等问题。曾献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