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1年10月11日
■ 田宁
数据的误差可分为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抽样误差由抽样的随机性引起的,能通过调整样本量或者改变抽样方式而加以改进或控制;非抽样误差又称“调查误差”或“工作误差”,主要是调查过程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对数据质量直接产生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劳动力调查过程中的非抽样误差问题。
笔者认为劳动力调查过程中的非抽样误差,按性质和处理方法不同,可概括为四类。一是抽样框误差,如深圳城市更新速度与人员流动速度较快,导致实际住房单元与抽样框住房单元不一致,目标住房单元缺失。二是回答误差,劳动力调查问卷专业度较强,可能会由于调查户对问题理解有偏差而导致提供信息错误。三是无回答误差,出现某住户单元成员漏登,或多人合租房屋只登记其中一户而未做增户、导致住户单元丢失等情况。四是调查员误差,如劳动力调查问卷中行职业编码可能会由于调查员记录不清、数据处理人员对编码不熟导致编码错误,从而影响数据汇总结果。
针对上述非抽样误差,笔者认为减少抽样误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及时维护更新,减少抽样框误差。将劳动力调查样本框维护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及时对调查社区底册进行维护更新,尤其是结合城市更新,第一时间将拆迁社区信息进行补登、维护,可有效减少抽样框误差。
二是创新方式方法,减少调查员误差。创新开发劳动力调查“线上陪访”质量控制e系统,实现调查全流程全留痕,集成线上微课堂、微测试、调查宝典等模块,实现在线陪访全覆盖,并实时解决调查员入户调查疑难点。建立专职督导队伍,同步上线督导e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的督导新模式,将调查数据质量全流程管理融入督导过程,清单式规范管理上户调查流程和提升调查员访户技巧,减少由于调查员调查技能不过关或责任心不足而导致的回答误差。建立统计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引导调查员依法统计、诚信统计,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完善调查评优办法,突出量化标准,按季度对工作成效突出的调查员进行奖励,同时建立不合格调查员退出机制,坚决杜绝不规范调查现象,建立健全调查员长效约束激励机制。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减少无回答误差。秉持“全面联动、宣传先行”工作思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跨平台联动共享资源,实现“一次策划、多样生成、多元发布”,充分发挥媒体矩阵作用,广泛使用各种媒介,有效提高宣传工作效率。将劳动力调查宣传带进样本社区,深入调查小区,贴近调查对象,切实为推进劳动力调查工作提供助力。打造全方位多维度宣传格局,在调查社区张贴宣传海报、派发宣传手册,扩大社会知晓度,提升调查对象配合度。
四是严格审核评估,减少测量误差。加大后台审核力度,在调查前三晚的上报高峰期,实时查看后台音频、定位情况,对于同一社区无效音频超过2个和GPS定位重复的开展电话回访,提前发现调查过程中苗头性问题。进一步强化对准强制性、核实性、可忽略性等三类错误的重视程度,确保发现并修正错误数据,报表备注栏中特殊情况的说明更全面、精确。利用好数据平台的核查与月间对比核查两个功能,精准定位填报问题。通过系统内批量导出功能,抽查原始数据中行业编码是否准确有效。通过聚焦数据审核评估中的重要环节,提升数据精度,有效减少计量误差,实现了数据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