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城市司负责人就PPI和CPI走势差异接受本报采访
版次:01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1年09月30日
今年以来,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大幅上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运行基本平稳,二者走势出现分化,引起各方关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PPI同比上涨9.5%,CPI同比上涨0.8%,两者涨幅差异8.7个百分点;1-8月平均,PPI上涨6.2%,CPI上涨0.6%,涨幅差异5.6个百分点。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负责人接受了本报采访。
问:PPI和CPI走势出现较大分化是正常的吗?
答:PPI与CPI虽同为反映价格变动的指标,但由于两者反映的领域和环节不同,影响因素在机理上的差异、在时间上的错位,表现出的走势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下会出现较大不同。
首先,PPI和CPI的测度领域不同。从调查内容看,PPI主要涵盖工业实物产品,既有各种生产资料产品,也包括生活资料产品,但不涉及服务项目;CPI的调查内容既包含农产品、工业消费品等实物产品,也包括家政、教育和医疗等服务项目。从价格构成看,PPI调查工业企业出售产品的基础价格,不含增值税、运杂费和安装调试费;CPI调查居民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最终支付价格。
其次,PPI和CPI的影响因素不同。PPI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别,其中生产资料占绝大部分,是影响PPI变动的主要因素。生产资料中的煤炭、石油、钢材和有色金属等“三黑一色”产品价格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影响显著,波动频繁,对总指数的影响较大。CPI包括食品、工业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等。其中,食品中农产品占七成左右,其生产需遵循自然规律,易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出现价格季节性波动;工业消费品中的能源作为一种资源性大宗商品,其价格也易受输入性因素影响,出现大幅波动。二者往往是影响CPI变动的最主要因素。
问:今年以来PPI和CPI走势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答:当前我国PPI与CPI走势不一致,PPI涨幅较大,CPI运行相对平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生产领域看,随着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工业领域市场需求持续恢复,但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冲击,叠加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低影响,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带动PPI涨幅不断扩大。1-8月,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从0.5%扩大到12.7%,带动PPI涨幅从0.3%扩大至9.5%。8月份,主要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价格涨幅在21.8%-57.1%,合计影响PPI上涨约7.9个百分点,超过总涨幅的八成,是PPI涨幅较大的主要原因。
从消费领域看,今年以来消费市场供应相对充足,为CPI平稳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去年基数较高也是今年同比较低的重要原因。在去年高基数影响下,今年CPI总体低位运行。前5个月,CPI同比逐步上行至1.3%,之后涨幅逐渐回落。8月份,CPI上涨0.8%。其中,食品价格下降4.1%,影响CPI下降约0.77个百分点。食品中,随着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猪肉价格下降44.9%,是影响食品价格下降的主要因素。受上游产品价格传导影响,工业消费品价格上升2.5%。此外,各地散发疫情导致聚集型、接触型服务受到一定影响,消费需求有所抑制,服务价格涨幅也有所回落,8月份仅上涨1.5%。
单从PPI与CPI中内容较为接近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变化情况看,两者涨幅差约为7个百分点左右。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下游工业消费品的传导影响随产业链逐级递减,且存在滞后;二是国内工业生产能力较强,市场供应总体充足,且部分耐用消费品行业竞争激烈,工业消费品价格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三是宏观政策聚焦保市场主体、保基本民生,通过减税降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本上升压力。
问:世界主要经济体PPI和CPI走势也存在差异吗?
答:从欧元区、日本和美国等经济体PPI与CPI的运行情况看,今年以来均呈现PPI大幅上涨,且涨幅明显高于CPI的特点,与我国类似。8月份,欧元区PPI与CPI涨幅差异为9.9个百分点,日本为5.9个百分点,美国为3.0个百分点,均为2018年以来的最大差值。特别是从近4年PPI看,中、欧、日、美走势基本一致,均受到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
问:未来PPI和CPI走势如何?
答:从生产领域看,当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在防疫措施限制、地缘政治等因素作用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对国内相关行业价格影响将持续一段时间;此外,随着国内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持续增长,加之采暖季临近,部分大宗商品需求回升。综合各种因素,我们预计PPI仍将高位运行一段时间。
从消费领域看,受节日及冬季消费需求增加影响,四季度主要食品价格可能会呈现季节性上涨;国内疫情大规模扩散概率不大,各类服务需求进一步恢复,价格将有所回升;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带动有所上涨。综合判断,未来一段时间CPI总体仍将温和上涨。
我们认为,PPI和CPI走势存在差异有其客观原因。随着各地区各部门继续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贯彻落实各项保供稳价政策,我国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是有保证的。